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指尖技艺”变成“增收法宝”,双江拉祜族服饰蹚出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5日 15:48:57  来源: 云南网

  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千蚌村忙品自然村,一针一线的指尖功夫,正书写着拉祜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服饰制作技艺的核心传承地,这里的拉祜族同胞以匠心守初心,不仅让古老的拉祜族服饰文化焕发新生,更让“指尖技艺”变成了“增收法宝”,织就了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

  千蚌村忙品拉祜族工艺品加工销售开发专业合作社里,省级非遗传承人罗金花正手把手地向学员们传授刺绣技艺。她手中的布料上,狗牙纹样、葫芦图案等具有拉祜族特色的图案已初显雏形。丝线在指尖翻飞,仿佛将拉祜族的历史与生活场景一一绣入织物。

  “以前缝制衣服只是自己穿或者送人,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创新开发火镰包、拉祜葫芦包、手机包、公文包等产品,深受顾客喜欢,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罗金花介绍。

  这些纯手工打造的拉祜族服饰、背包,带着山野的质朴与民族的风情,不仅吸引着周边村民前来选购,更成了外来游客眼中的“心头好”,订单不断。曾经藏在深山的“指尖技艺”,如今真正“活”了起来,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指尖经济”,既为村民打开了增收新渠道,也让拉祜族服饰背后的文化故事,顺着针线的轨迹,扎得更深、传得更远。

  “加入合作社,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还开起了小卖部!”社员张有妹的话语里满是喜悦。这一变化,源于依托拉祜族服饰文化资源成立的合作社,通过整合分散的手工艺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原本只是自家缝制的民族服饰,变成了能带来稳定收入的宝贝。社员张有妹的生活因合作社彻底改变:“以前没成立合作社时,下雨天在家闲着没事做,现在天天都能缝制衣服,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车。”

  和张有妹一样,社员张文珍也在合作社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小时候看邻居姐姐做服饰,跟着学就会了,那时候只觉得好玩。加入合作社后,我们既传承了拉祜族手工制作技艺,又多了一份额外收入。”张文珍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回忆。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像张文珍这样的村民,不仅掌握了传统手工艺技能,还能通过务工、创业实现多元增收,日子过得愈发有奔头。

  为守护这份文化瑰宝,作为省级拉祜族服饰传承人的罗金花,每周六都会准时开课,从黑白布料的拼接技巧,到狗牙纹样的缝制细节,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截至目前,她已累计培训超200人次,还牵头组建了20余名拉祜族妇女组成的技艺传承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重新拾起这门“指尖上的技艺”。“现在合作社有20多个人,一年收入一万多,订单也稳定。我们都是纯手工制作,虽然做得慢,但希望越来越多人加入,让订单越来越多。”罗金花满怀期待地说。

  近年来,双江县始终秉持“文化赋能产业,产业传承文化”的发展思路,以合作社为纽带,做好“整合”与“对接”两篇文章,一方面整合罗金花这样的传承人与手工艺人,规范生产标准,提升服饰品质,让“老手艺”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积极对接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文旅展会,打通销售渠道,让更多民族服饰走出村寨、走向全国,让非遗传承有活力,让乡村增收有动力。

  云南网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张海妹 魏秋玲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