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沧源县:从“忧居”到“富居” 移民新村绘新景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 09:22:00  来源: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沧源县:从“忧居”到“富居” 移民新村绘新景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不断探索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发展新途径,通过水库移民安置与后期扶持工作的创新实践,助力广大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再到“富居”的“安居梦”。

移民新村焕新颜 产业兴村稳民生

走进勐董镇永和新村,青翠竹林与古树环绕的佤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现代化酒店、观景台与树屋等“打卡”地点缀其间,一幅边境旅游新村画卷徐徐展开。这个因勐董水库建设搬迁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临沧市水库移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市级乡村旅游品牌村。

曾经,永和新村部分村民思想意识落后,生产积极性不高。在省、市、县搬迁安置办的支持下,永和新村党支部通过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利用“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等载体广泛宣传,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强意识、转作风、勤宣传,引导群众增强爱国、爱家意识,积极投入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来。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永和新村成立了以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理事会,实行理事会成员挂包农户制度,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提高了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组建护村队,严格落实边境村管理“十报告制度”,加大矛盾、隐患排查力度,让不稳定因素“发现在一线、解决在基层”。

针对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永和新村党支部整合驻地军警和挂钩部门力量,划分“边境安宁”党员责任区,村民携手筑起“人人是岗哨、户户是哨所”的边境长廊。在经济建设上,永和新村成立了思味好生产队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移民户”的运作模式,项目收益由合作社以分红形式分配给移民户。

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62.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大幅超出地区平均水平。

从“忧居”到“富居” 移民新村绘新景

勐卡村位于勐角乡,是芒回水库的移民安置点。搬迁前,勐卡老寨村民居住在简陋的木板房吊脚楼内,房屋拥挤狭窄、低矮潮湿。村内雨天泥泞不堪,晴天浮尘满地,群众生活极为不便,加之人畜混居,粪便污染,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搬迁后,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现代厨房、卫生户厕、独立卧室、水电网络等功能一应俱全。

党建引领下,勐卡村通过务工、土方工程承包、特色摊位经营等渠道,发展荷兰豆、黄瓜、贡菜等规模化种植,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

目前,沧源县围绕全域旅游,打造“幸福在沧源、旅居在佤山”旅游品牌,持续完善勐卡村旅游功能,推动寨子、岛屿、水面一体化布局,并向深层次拓展,推动实现“吃、住、玩、游、购、娱”本土化、差异化、特色化开发。

移民增收富口袋 团结进步铸民魂

经过多年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沧源县各新村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自己的事要自己管、自己的村自己治”,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思想,沧源县通过“自建自管自治”模式的推广,让当地移民从“围着看”变为“主动干”,拆除旧畜圈、建设“小菜园”,参与网格化管理,边疆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

“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沧源县深化产业融合、教育提升、治理创新,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以建产业促发展、兴教育促文明、抓治理促和谐,把移民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现代化新村。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佤山落地生根,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境实践新画卷。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