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枢纽临沧 润泽边陲 绿电赋能——临沧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宏大的气魄与坚实的步履,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一核一轴两带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以交通突破打开山门,以水利建设夯实根基,以绿色能源驱动未来,重大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支撑着这片热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健疾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天堑变通途的“临沧速度”
重峦叠嶂曾是临沧难以逾越的屏障,当铁路梦圆,高速成网,“十四五”成为一段梦想照进现实的岁月。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885.07亿元的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超230亿元,彻底重塑了临沧的时空坐标,使其从“边陲末梢”一跃成为“开放前沿”。
2020年底,这列“钢铁巨龙”的汽笛声,划破了历史的寂静,宣告临沧从此迈入“铁路时代”。大临铁路通车以来,已累计运送旅客超1846万人次、货物近390万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随之加速涌动,其带来的经济拉动效应日益凸显,为临沧发展注入强劲的“铁动力”。
高速公路建设同样创造了“临沧速度”。墨临高速公路建成标志着临沧至昆明实现全程高速化,随后临清、临双等5条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云临、瑞孟高速公路分段建成。短短几年间,全市新增高速公路369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4万公里,纵横交错的路网极大压缩了时空距离。
“一市三场”,水运启航。凤庆中和通用机场通航,使临沧成为云南省首个拥有三个运输或通用机场的州市;澜沧江航道整治和航运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开启了水运新篇章。
立体交通体系同步完善。“一箱制”铁海联运让“临茶”扬帆出海;256个建制村实现公交化运营;邮政快递业务年均增长超20%,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将发展红利送至千家万户。
安澜润泽的民生答卷
水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推动水利事业全面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水利屏障。
面对水旱灾害威胁,我市组织实施抗旱保供“五个行动”,综合治理河道153.31公里,完成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覆盖广泛的水情监测网络。这套完善的防御体系支撑临沧连续8年实现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牢牢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建设投资实现倍增。全市“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72.3亿元,是“十三五”的2.07倍。其中,耿马灌区工程作为续建重点项目的代表,其有序推进将极大改善区域农业灌溉条件,为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民生水利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供水工程和城乡供水两个“三年行动”,74.8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巩固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0%。推行“水库保姆”物业化管护新模式,119座小型水库实现专业化管理。河湖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连续四年获省优,15个省级美丽河湖如璀璨明珠,映照着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绿色动能的精彩蝶变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临沧绿色能源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
全市电源总装机达1362.1万千瓦,绿色能源占比高达98.9%,这组数字极具含金量。而其中的光伏产业成绩单尤为亮眼,100个总装机超千万千瓦的集中式光伏项目被列入省级清单,以沧源佤族自治县光伏项目为代表的电站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预计2025年全市光伏并网达51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400亿千瓦时,在满足本地需求外,年外送电量近360亿千瓦时。
电网建设同步升级。220千伏凤山变投运,500千伏耿马变开工,“电耀阿佤山”工程有效解决边境偏远区域供电难题。累计建成储能42.9万千瓦,为电网装上“稳定器”。
“绿电+制造”融合开创新局。引进云南凯耀威新能源科技公司建设锂电池新材料项目,实现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年产值超5亿元。以锗为主的新材料、高岭土开发等产业齐头并进,绿色制造产业链加速形成。对缅电力合作持续深化,送电量大幅增长,电力互联互通成为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
“十四五”的征程,是临沧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从铁路梦圆到高速成网,从安澜润泽到绿电赋能,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不仅深刻改变了临沧的山河面貌,更重塑了其发展内核。临沧,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加速奔跑。(魏江跃 宋菲菲 何文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