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刀董村:“土宝贝”变成“富产业”
雨后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刀董村,当地群众穿梭在林间地头,忙着照料生态鸡、采收鲜笋、管护水源。这个守着国境线的村寨,正靠着林下生态鸡、水果竹笋、山泉水这三样“土宝贝”,铺就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
山林里的“鸡银行”
“看这鸡蛋,蛋黄橙得像夕阳。”村民肖明亮把刚拾的鸡蛋往竹篮里装,竹篮很快堆成小山。刀董村的5万羽生态鸡,常年在林间刨虫啄草,喝着山泉水长大。村里的合作社给鸡苗“上户口”,统一对接销售市场,冷链车每天准时来拉货,“上午捡的蛋,下午就能摆上县城的货架,论个卖都抢手。”
2025年,全村卖鸡和鸡蛋预计进账600万元,18户养殖大户带头,不少村民在竹林下建起了鸡舍。“以前上山找野菜换钱,现在鸡舍就是‘银行’,喂鸡就能供娃上学。”肖明亮说这话时,满眼笑意。
得益于生态养殖模式,这里的鸡比普通肉鸡每只能多赚20元。乡村振兴实践中,刀董村用这样的方式,让群众守着好山好水就能致富。
竹下冒出“甜金子”
沿着产业路走进甜竹基地,佤族妇女鲍小兰背着背篓采笋。她手指捏住笋尖轻轻一掰,“咔嚓”一声,裹着露水的水果竹笋就落进篓里。“这笋不用煮,可以直接切了就吃,比水果还甜,上海和福建老板都来订。”
刀董村的800亩水果竹笋藏着“共生经”:竹林下跑的生态鸡啄虫除草,鸡粪成了天然肥料,竹笋长得更壮实。9月底采收结束,预计收入192万元,38户农户将共享这份“笋”利。“不砍一根竹,采笋就能赚钱,这竹子是传家宝。”鲍小兰笑着说。
这些竹苗栽下去能长几十年,一年比一年丰产。乡村振兴要算长远账,这片竹林正是留给子孙的“绿色存折”。
泉水流成“幸福线”
“轰隆隆……”下五组的“达懂金泉”水厂车间里,山泉水正顺着管道钻进矿泉水瓶。村民鲍玉芳正专注地进行包装作业,动作麻利,“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
村企合作建的水厂今年5月投产后,“达懂金泉”成了当地的“网红水”,不仅让村集体年增收26万元,还请了8个村民当工人。“以前水往山下流,现在水往钱袋流。”鲍玉芳的话逗笑了车间里的工友。
守着好水更要会用活水资源。刀董村以村企合作的方式变“水”为宝,让山泉水真正成为滋养集体与群众的“致富泉”,这正是乡村振兴中“资源变资产”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刀董村,产业路通到山头,冷链车直达村口,村民的笑脸比山花更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强站说:“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三样宝贝’做精做强,让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稳,日子过得比蜜甜。”(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