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机器人养蚕!这个边境村好“智慧”
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尖山村
百亩桑园生机勃勃
机器人在车间往返忙碌
自动化小蚕繁育中心内
温湿度控制设备精准运转
这个曾经的“石旮旯”村的
蚕桑产业因“智慧+”
蹚出致富新丝路
尖山村是一个边境村,素有“石旮旯村”之称,平均海拔140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度面临农业发展难题。在村党总支强有力的引领下,“石旮旯村”开始了破局之路。尖山村对发展蚕桑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引进龙头企业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构建“党总支+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以“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模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锁定产业发展、企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户增收的“四赢”目标。
金顺公司致力于蚕桑产业的科技升级,依托产业优势,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今年投资890万元,在尖山村万年庄建成智慧小蚕繁育中心,首次引进现代化流水线进行“机器人养蚕”,全面实现小蚕饲养过程自动化、智能化,降成本提产值。
在尖山村万年庄智慧小蚕繁育中心,机器人正把养着小蚕的蚕匾搬运到流水线上,经过消毒、喂养环节,再将蚕匾集中放置……整个操作过程,工作人员只需做些辅助工作。
“小蚕共育就是通过温湿度控制系统和机器人养蚕,自动消毒、喂饲料,把蚕宝宝养到3龄后,再卖给尖山村当地农户养殖。”金顺公司负责人马永明说,养殖过程中,公司全程为蚕农提供技术服务,待蚕农把蚕宝宝养成5龄的大蚕产茧,公司再按合同价回收蚕茧。
智慧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对于蚕农来说,不仅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更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技术难度。村民施小平对此感受颇深:“村里有了小蚕共育后,我们获取小蚕方便多了,不仅节省了桑叶,而且拿回来养20天左右就可以卖蚕茧,今年我已经卖了两批鲜蚕茧,赚了1.88万元。”
在联农带农机制运行过程中,村党总支和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公司负责技术服务和销售,农户负责生产。公司每卖出一张蚕种,给予村集体40元的服务费,桑树种植成活率在90%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100元的种植奖励,极大激发了农户种桑养蚕的内生动力。该机制目前已经覆盖孟定镇7个村,惠及269户蚕农。
2024年,尖山村共有桑园257.6亩,蚕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0.6万元,带动村集体创收9000元,累计兑付21户农户种植奖励2.58万元。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尖山村的蝶变,生动诠释了产业振兴的密码。如今的尖山村,小蚕桑正以党建为针、科技为丝,在希望的田野上编织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