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头图 >> 正文
一位“自然村长”的“驻村三部曲”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7日 10:03:03  来源: 云南网

  清晨,汽车驶离永德县城,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崇岗乡进发。车窗外,群山层层叠叠,偶遇羊群需停车让行。经过近2个小时的车程,龙竹棚村的轮廓逐渐清晰。

  这个藏在三县交界处的小山村,是个外人罕至的静谧之地。在这里,记者见到龙竹棚村驻村第一书记、第一片区“自然村长”张拓。

  他学着老乡蹲在火塘边,听老党员用烟枪敲着鞋底讲述村里的变迁——

  闯入乡村振兴战场

  2023年5月,张拓带着行囊进入龙竹棚村。作为云南省工投集团第五批驻村工作队的一员,这位新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初次看到龙竹棚村的老照片时,我有些惊讶于村落的旧貌。”张拓指着眼前的硬化路面和整齐的民居说。照片里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房屋,与眼前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的村落形成了鲜明对比。村完小传来的读书声,卫生室前排队就诊的村民,都在诉说着这个两千余人山村的华丽蝶变。

  让这位生活在昆明的年轻干部感到新奇的是路边“熊出没,请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听村民讲,老熊进村背羊的事件还会偶尔发生。”张拓介绍道,山间不时窜出的野鸡,林间倏忽而过的野兔,还有老乡们口中“一年只下一场雨,一场雨下三个月”的俗语,都在提醒着,这里不仅有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更保留着最原始的自然法则。

  来到龙竹棚村,张拓自己闯过了思想关、生活关、饮食关、语言关,学着老乡蹲在火塘边,喝着老乡自采自制的茶,听老党员用旱烟锅敲着鞋底讲述村里的变迁。村里办喜事不放请柬,一束烟花升空,全村男女老少便聚在一起打歌起舞。这些淳朴的民风,让他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云南省工投集团十年来在村里援建了茶厂、产业道路和一系列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增收,激发内生动力,但外出务工仍是年轻人的第一选择。“要让村子富起来,必须找到适合当地多雨雾、少日照且高回报、低风险、低管理的特色经济作物。”张拓说。

  全村首批落实种植面积35亩,其中驻村工作队试种了20亩——

  “热情果男团”的产业突围

  2024年4月,一次电商交流让张拓发现了哥伦比亚热情果的商机。这种作物适合在低纬度、高海拔、温暖湿润处生长,与龙竹棚村的自然条件高度契合,且果皮厚耐运输符合龙竹棚村现有交通条件。

  经过研判并向乡上请示,张拓决定在村里发展种植热情果。为打消村民顾虑,他带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前往多个种植基地考察学习。虽然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让村民们心动,但面对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尚未成熟的种植技术标准,不少村民仍持观望态度。

  面对疑虑,张拓说:“要干,党员干部先上。”他决定自筹资金种植热情果,龙竹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字永华带头支持,刘皓鑫等驻村队员协助开展宣传动员工作。2024年,龙竹棚村首批落实种植面积35亩,其中驻村工作队试种了20亩,带动农户种植15亩。

  “从种苗入土那天起,我们的心就一直悬着。会不会成活、爬藤、开花、结果?结果后风味如何?关关难过,关关都要过。”回忆起热情果试种过程,张拓记忆犹新。面对全新的种植品种,由于缺乏经验,他们遭遇过药物抑制生长等难题,走了不少弯路。

  “再坚持一下。”张拓和字永华相互鼓励,带领团队前往技术成熟的种植基地实地取经,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指导,每个环节都反复试验,逐步总结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经验。

  由张拓、村支书字永华和驻村队员组成的“热情果男团”,把试验田当成了第二个家。村民们笑称:“这几个干部照顾果苗,比照顾自家孩子还上心。”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当第一批果实成熟时,张拓和字永华紧张得不敢第一个品尝。最终,金黄的果实被摘下,品尝一口,香味十足。

  好消息很快传遍村寨。今年,在试验种植成功的基础上,张拓带领驻村工作队继续扩种热情果50亩,并引入水果销售商加入合作,几个村民主动提出加入种植队伍,龙竹棚村的热情果种植面积预计从35亩扩大到120亩。“产业落地生根,就近务工收入增加,年初去城市里打工的年轻人自然就会回来了。”张拓说。

  当第一株热情果开出金黄的花朵,当电商订单提示音第一次在深山响起——

  细品乡村振兴的“多重滋味”

  “最开心的是看到那些赤脚奔跑的孩童。”张拓说,他举起手机想记录孩子们的笑脸,他们就主动围过来,挤在镜头前咯咯直笑。张拓说,那一刻,他仿佛找回了久违的童真,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驻村一年后,他渐渐融入了这里。“我开始理解村民的行事和思考方式,不再用城市的眼光看农村的问题。”他体会到了秋收时的喜悦,也看到老农蹲在地头,盯着比别人矮一截的庄稼发愁,才真正明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分量。

  “有一天,我在邻村一位'老驻村'的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坐着想都是问题,走出去全是答案’。”张拓说,他不再闭门苦思,而是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村舍农家。

  从初来乍到、心怀忐忑的他乡客,到如今成为村民口中的“自家人”,张拓带着村民种热情果、跑市场,经历过质疑,也收获过信任。字永华感慨道:“从筹资、选苗到销售,张队长带着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份拼劲,把全村人的心都焐热了。”

  “葆有初心,融入真心,不能让老百姓伤心。”手中拿着热情果,张拓向记者讲述驻村两年来最深的体会。

  当第一株热情果开出金黄的花朵,当山火中留下逆行的背影,当爱心募捐箱装满沉甸甸的牵挂,当电商订单提示音第一次在深山响起……这些动人瞬间,诉说着张拓驻村工作的百般滋味,也照亮了龙竹棚村乡村振兴的奋进之路。

  云南网记者 隋鑫 李彤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