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佤族织锦上新!她们守家带娃照样把钱赚!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帕良村,梭声阵阵,彩线翻飞。佤族妇女们围坐在织机前,一双双巧手正将古老的佤族织锦技艺,编织成通往富裕生活的崭新图景。这项承载着佤族历史与审美的非遗技艺,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2013年,佤族织锦被列入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帕良村,这门技艺如同流淌在血脉中的记忆,村中妇女几乎人人精通。过去,织锦多用于自家穿戴或馈赠亲友,而今,乘着乡村旅游与文化复兴的东风,这匹“藏在深闺”的瑰宝正绽放出夺目的市场光彩。
如何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帕良村给出了答案:创新。村民们大胆将传统织锦纹样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既有华美大气的民族服饰,也有实用百搭的时尚挎包,还有精巧别致的饰品配件。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佤族织锦独特的民族韵味和精湛工艺,又巧妙地融入现代审美,深受游客青睐。
“哒哒”的织机声,如今奏响了帕良村的致富曲。通过制作和销售织锦文创产品,许多村民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梦想,年增收逾万元。游客们慕名而来,带走的不只是一件件精美的手信,更是一份份鲜活的佤族文化记忆。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帕良村深谙此理,定期开办织锦技艺培训班,吸引众多年轻人加入。他们在虚心学习祖辈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青春的视角与创意,让佤族织锦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持续抽枝吐蕊、生机盎然。
从家庭作坊到合作社经营,从传统服饰到文创精品,从深藏村寨到走向市场,佤族织锦在帕良村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蜕变。它不仅是帕良村闪亮的文化名片,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强劲引擎。一幅由五彩丝线织就的产业兴、文化浓、村民富的新画卷,正在沧源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