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从山水秘境想象变为全民生活图景,临沧市临翔区以区位禀赋为墨、以生态人文为纸,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民族文化为魂、产业升级为脉、生态赋能为根、人才协同为翼,在滇西南版图上绘制“旅居临翔”诗意样本。
文化铸魂打造沉浸式旅居体验场景。紧扣“秘境佤乡、中国临沧”定位,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开发12000亩佤山凤城文旅综合体,融合康养度假、跨境金融等多元功能,丰富“月牙河水街”、特色美食街、星光夜市等多功能区域。推动房产改造为家庭式酒店,形成22家住宿业态、1000余间客房的民族特色集群,联动周边吸引15.6万游客留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深度融合佤、傣、拉祜等民族与缅甸、越南异域建筑元素,严控高度与风貌,打造兼具都市繁华与民族神秘的独特风格;以“南汀河・星光夜市”为核心载体,挖掘民族特色饮食和活动,规划建设佤山风情美食大观园、星月里、茶尊小镇、秘境司岗里小镇等多个板块,开展“佤山凤城泼水狂欢季”“佤族新米节”等沉浸式民族文化展演体验项目,让游客在特色饮食与非遗体验中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目前,吸引500余家商户入驻,举办超20场文化节庆、10余次商品展销,精准引育“候鸟式”“沉浸式”“创业式”客群,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引流的双向奔赴。
产业链接打造休闲式旅居娱乐场景。立足博尚镇近郊区位优势,充分依托博尚碗窑七彩陶瓷文化景区的品牌效应与临沧职教园区的人才资源辐射作用,创新实施“党建+旅居”深度融合模式,推动碗窑村、幕布村打破行政壁垒。以七彩陶瓷庄园为核心,串联碗窑村“玩泥巴”文化体验、幕布村花海和田园风光休闲等特色项目,打造“文化研学+田园度假”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景区带村、强村联弱村”的全域发展格局。发挥博尚碗窑七彩陶瓷文化景区、“几寻暮舍”“幕布人家”等头部商家示范效应,鼓励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改造和盘活闲置房屋资源,通过统一规划、差异化改造,打造集农家餐饮、田园民宿、乡愁书院、娱乐休闲、土陶体验于一体的多元乡村旅居综合体,目前,开启了艺术家边陲采风写生的独特旅居生活,累计吸引20余名艺术家入驻。
生态赋能打造打卡式旅居休闲场景。依托邦东乡澜沧江畔独特地理优势,冬季云海日出景观壮美,整合澜沧江古道、雪山等自然人文资源,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战略布局。通过邀请旅游博主、网红创作精美图文与短视频,在主流平台上开展话题营销和随手拍活动,迅速提升网络曝光度,吸引游客打卡。着眼放大昔归茶产业名片优势,组建党建引领昔归茶产业发展联合体,举办“春茶开采节”“国际茶日”等茶文化主题引流活动,推出“茶山观光+茶食品鉴+茶韵住宿”一体化体验项目,推动昔归从传统茶叶交易地向全链条茶旅融合目的地转型,实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双向赋能。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700余万元,预计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60万元以上。
智汇协同打造赋能式旅居生活场景。针对全河村萝卜山自然村资源贫瘠以及贫困人口较多等实际问题,紧抓中国农业大学帮扶契机,将萝卜山自然村列为“小农发展驱动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引入李小云教授团队开展专项实验,打造萝卜山农情园,建成农旅展厅、咖啡厅、观景平台等特色设施,培育餐饮民宿等示范户7户,构建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旅居生活场景,先后与徒步、骑行、露营、拓展训练等公司进行合作,发挥天然氧吧优势。成立萝卜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聘请高校专家及优秀毕业生担任管理要职,邀请网红“青松哥”担任第三任乡村CEO,开发餐饮、民宿、咖啡等业态,通过“农品市集”流动花车、举办“萝卜艺术家”“萝卜山户外农耕一日游”等主题节庆活动扩大知名度,借助网红名人影响力,累计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00余万元,合作社创收80余万元。
临翔区以民族文化为魂、产业升级为脉、生态赋能为根、人才协同为翼的四维驱动模式,精准吸引“候鸟式”客群,尤其是离退休人群,让游客从“观光式体验”到“生活化沉浸”,从“过境式打卡”到“居留型栖息”,让“旅居临翔”的美好体验恰到好处。
云南网通讯员 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