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零工市场迎来供需两旺态势,当地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线上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实现“网约式”用工匹配;线下通过精准对接提升人岗适配度,有效促进零工群体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零工市场”架起“就业桥梁”
沧源县构建“两库一平台”服务体系,通过企业岗位信息库和零工求职人员信息库精准匹配用工需求。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县级“零工市场”统筹资源,搭建综合平台;乡级“零工驿站”提供招聘咨询和维权服务;村级“零工之家”扎根村社,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沧源县已建成1个县级零工市场、10个乡级零工驿站、95个村级零工之家。自零工市场投入运营以来,已服务企业302家,提供零工岗位数2851个,服务零工人数3390余人。
沧源县打造“线上+线下”零工就业服务体系。线上通过“佤山人社”公众号、临沧就业工作站等线上平台同步发力,结合202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沧源专场直播带岗,实现岗位精准对接。线下在县人社局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帮助求职者和企业了解政策资源,促进劳动者就近就业创业。
“零工市场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方式,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对接、就业咨询、劳务对接等服务,畅通灵活就业渠道。”沧源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马路零工”转向“市场接单”
“现在能舒心等活,不用再风吹日晒了!”务工人员肖仕昌的感慨道出了沧源县“马路零工”的心声。用工方同样受益,县文旅公司负责人田国荣表示:“发布需求后,市场立即精准匹配用工,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沧源县着力打造零工市场,开辟家门口就业增收新路径,不断推动转变,为零工就业人员和用人企业架起了双向选择的桥梁,满足用工主体和零工人员多元化就业需求,让零工就业人员就业有门路、服务有平台、权益有保障。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结合市场需求,深入辖区内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摸清有就近就地就业意愿及提升职业技能需求的零工求职人员底数,专人负责分类登记,建立企业岗位信息库和零工求职人员信息库。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采集、动态更新、高效匹配,助力零工市场“即时快招”服务模式。
“外出漂泊”变为“归乡筑梦”
2014年,在江苏务工的杨芳接到婆婆电话,得知孩子高烧不退却无法返乡照料,这成为她多年来的心结。如今,随着班洪乡章烈村辣椒帮扶车间的建立,杨芳夫妇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合计达七八千元。“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稳定收入,生活终于有了着落。”杨芳欣慰地说。
在辣椒分拣车间,工人们熟练地进行装箱、称重等工序。车间采取灵活多样的付款方式,为求职者提供“弹性工作+家庭兼顾”的灵活选择。全县14个帮扶车间已吸纳757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264人。
海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帮扶车间主管李红明,从外出务工人员成长为产业带头人,帮扶车间点亮了他的人生。李红明介绍,公司在采摘旺季可提供7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在家乡发展产业,比在外漂泊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李红明表示。
这些帮扶车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既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题,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民生目标。
“翁丁村民”秒变“公司员工”
沧源县通过“零工市场”和“帮扶车间”双向加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型发展。在翁丁村,村民李明军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担任景区观光车驾驶员,实现了“村民”向“员工”的转变。“这份工作既轻松又稳定,让我重拾自信。”李明军如是说。
沧源县依托小微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农旅结合”的灵活就业模式。2023年沧源县景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公司副总经理夏俊骊表示:“我们致力于让更多村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在守护家园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景区就业村民收入显著提升,部分家庭已购置摩托车、轿车等消费品。
“农旅结合”的就业帮扶模式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多元化就业渠道,当地群众实现了“务农务工两不误”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网记者 隋鑫 李春林 通讯员 魏江跃 金维娜 张正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