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日报》聚焦新时代“枫桥经验”临沧实践
今天的《云南日报》刊发文章
聚焦临沧市
拓宽自治法治德治载体
培育良好乡风家风民风的
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
临沧市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
拓宽自治法治德治载体 培育良好乡风家风民风
近年来,临沧市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依靠和发动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效。
“边寨协商”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岔路村委会红岩自然村位于镇康、耿马、永德三县交界处,是多民族聚居村落,90%以上的村民为德昂族,全村123户分属三县三乡六个行政村。特殊的组成结构使得红岩村的管理治理存在着不少难点。
“过去,村民各自执行不同的村规民约,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红岩村的发展。”岔路村党总支书记罗永兰说。
2020年5月29日,针对红岩自然村基层社会治理统一难的问题,镇康县政协组织召开了以“镇康县红岩自然村‘一寨三县三乡六村’联合治理”为议题的协商议事会议,成立联合村党支部,制定联合村规民约,通过协商议事,解决了村里久拖不决的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一寨住着三县人、环境卫生难打整,政协帮忙来协商、联合管理要得成。”如今,村民感受到协商带来的可喜变化,凡遇急难愁盼之事,红岩自然村联合党支部和乡村振兴理事会能够主动运用协商议事,广泛开展基层协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花在边境村寨绚丽绽放。
“巧舌妇”与“布朗哨兵”成乡村治理中坚力量
“在‘巧舌妇’的努力下,村民间纠纷越来越少,基本没有把问题交到镇里面来了。现在这个经验已经在全镇铺开,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支‘巧舌妇’志愿队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党委委员董华兰介绍道。
董华兰所说的“巧舌妇”,其实是勐勐镇大荒田村里的一支志愿队伍。2021年,大荒田村党总支结合当地农村家庭普遍为妇女当家这一特点,组建“巧舌妇”志愿服务队。由100余名“巧舌妇”组建成了8支志愿小分队,穿梭在大荒田农户家中、工作在田间地头,在日常言谈中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开展普法宣传,让党的政策法规接地气、入民心。2021年以来,“巧舌妇”志愿服务队主动参与危旧房拆除、纠纷化解、治安联防等工作,发挥女同志细心、耐心、善于沟通的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在双江县邦丙乡,一支名为“布朗哨兵”的队伍同样远近闻名。针对当地群众法治意识不强、警力不足、治安难度大等实际问题,邦丙乡加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创新组建了一支义务服务的群防群治队伍,因当地布朗族人口占比最大,取名“布朗哨兵”。
目前,全乡选优配强“布朗哨兵”143人,负责治安巡查、法治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民情民意收集、抢险救灾、生产致富、移风易俗等职责。自“布朗哨兵”队伍组建以来,全乡辖区内未发生过恶性事件和命案,各类矛盾纠纷从2020年的336起下降至76起,调处率达100%;接警量从2020年的288起下降至73起,“布朗哨兵”真正成为了一支扎根在群众身边的基层社会治理队伍。
“两网融合”“四长包联”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临翔区凤翔街道石方村委会细嘎村民小组的真实写照。
2021年11月,为将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成一张大网,细嘎村民小组成立村民小组党支部,健全完善乡村青年之家、姐妹微家等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推进支部委员、骨干党员与青年之家、姐妹微家、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的成员交叉任职,同时选派2名党员担任法律明白人,4人任调解员,构建党组织领导下“一核多元、多方参与”的基层组织领导体系。
“我们把党组织、党员、管理制度和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在一起。”凤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凯介绍,细嘎村民小组建立健全村长、组长、格长、户长“四长包联”制度,按照5至10户群众为1个微网格的标准,划分微网格4个,公开选聘党员微网格长4名,负责处理好网格内的大情小事,包保化解好网格内的矛盾纠纷;街道党工委、村党总支选派联格干部4名,联户党员32名,明确“四长”职责,落实周例会制度,打造了乡村振兴及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板。
“自‘四长包联’制度建立以来,村中矛盾少了,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石方村党总支书记、二级网格长王玉升说。
近年来,临沧市始终坚持多元参与、协同治理、一体推进的基层治理模式,持续拓宽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方式和载体,着力提高社会法治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防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风险,积极构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 源:云南日报 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