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临沧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1日 14:53:00  来源: 云南网-临沧日报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临沧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临沧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补齐生态短板,主动扛起祖国赋予西南边陲的绿色使命和生态安全政治责任,围绕“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的美丽临沧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率先把临沧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美丽的地方。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万亩草山

蔬菜基地

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为全面深化生态文化体制改革,精准引领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临沧市先后出台《关于建设美丽临沧的意见》和“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建设3 个实施方案、8 个专项行动方案以及《临沧市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临沧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16-2020)》《澜沧江流域(临沧段)保护发展规划》等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措施,颁布实施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城乡清洁条例》4 部地方法规。

——修复陆生生态,还世间以更多绿色。全市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增加,全市森林面积达2487.31万亩、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64.69%攀升至2020年底的70.20%,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300亿元。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保持在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主城区负氧离子浓度超过2000个/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大氧吧”,临沧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云南最佳生态州市”“云南省园林城市”。

——治理流域生态,还大地以更深根基。深入实施南汀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主要城镇过境河流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着力开展“洁净家园、洁净田园、洁净水源、洁净河流、洁净道路”五大工程,累计完成主要过境河流生态治理53.49千米、新建堤防94.87千米;其他中小河流、山洪沟过境河流累计完成综合治理185.1千米,新建堤防288.95千米。据环境监测,全市1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均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15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以上保护区要求,成为云南省生态最好的州市之一。持续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创建活动,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累计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命名14个、市级生态村命名850个,省级绿色学校40所,省级绿色社区8个。

——保护生物多样性,还生命以更美家园。目前,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小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保护区总面积由1980年的10.62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06.59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65%,保护区的建立有效保护了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建成各级森林公园3个,建成国家野生稻稻种质资源保护点2个,建成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全市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举行,届时临沧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成果将向世界呈现。

正是一次次实践、一步步探索,让临沧发展路径绿意正浓,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新画卷。

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花园城市

多年来,随着临沧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代价。马路宽了,高楼多了,工厂增了,钱包鼓了,而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绿色的林木却离我们渐行渐远。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临沧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积极开展生态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临沧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森林临沧的决定》《临沧市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创建工程实施方案》《临沧市生态文明建设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等,这一系列精准实在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保障。

围绕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地更绿的目标,临沧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大气多污染源综合治理、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统筹好水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持续对8县(区)主要河流进行全面整治。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整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机制,全面落实能源、水和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坚持常态化财政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执行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投资等政策,落实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快环境监测、应急处置、执法监管、信息与安全等能力建设,推动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循环利用。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节能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

6年来,临沧人民对“绿色”的孜孜追求,在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道路上的执着探索,让临沧的生态绿色画卷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助推人民共享发展红利

有机茶园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临沧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思路,依托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荒山秃岭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持续向贫困群众释放着“生态红利”。在退耕还林中,我市通过打造产业集群,以“中国核桃之乡”凤庆县、“中国澳洲坚果之乡”和“中国诃子之乡”永德县、“中国特色竹乡”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代表,核桃、临沧坚果等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多万亩,坚果面积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居全省第二、橡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三。2020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93.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林业可支配收入6735元,真正把退耕还林还草建成了富民支柱。

天蓝、地绿、景美、民富,已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的临沧人普遍认为,“国家森林城市”是国家给临沧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都为生长在这个绿色“大氧吧”而感到自豪。临沧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围绕“一核、二网、三廊、八片、多点”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人文林业、景观林业,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廊道建设、城镇绿化、村镇绿化、生态文化、生态产业、支撑体系等工程建设。

目前,全市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68.1%,全市城区乔木树种种植比例达72.8%,乡土树种使用比例达83%,树种丰富度全面提高,平均单种树种比例为11.0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35%,城市街道绿化覆盖率达39.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86平方米,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覆盖率达38.4%。把森林覆盖率、四旁绿化、庭院绿化、林业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保护作为森林村庄的建设标准,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林产业,让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普惠民生。精品村庄、森林村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现建成精品村庄19个、建成森林村庄499个。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开展“森林临沧”建设,在沿江、沿河、沿路及城市面山、重点水源区和生态脆弱区增绿、扩绿、添绿,建起一条条城乡生态廊道。

借助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扶贫作用,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在实施好“森林临沧”建设的同时,按照“农业发展生态化、庄园化,工业发展绿色化、园区化,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特色化、高端化”要求,依托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88.15万亩,全市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年均为森林覆盖率提升贡献0.6个百分点。

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生态林木种植与抚育,形成了“核桃+茶叶”“桤木+茶叶”“临沧坚果+咖啡”等一大批生态产业,做大了金山银山增量,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自2002年全市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截至2019年国家累计下达临沧退耕还林任务191.75万亩,惠及20万户农户、80万农民,户均耕地退耕8亩,人均耕地退耕2.04亩。2019年,仅临沧坚果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近10万户30余万人实现脱贫,退耕还林还草已成为支持临沧市群众脱贫致富且影响最深远的民心工程,是临沧市林业发展历史上投资额最大、惠民最广、群众最拥护、成效最明显的林业生态建设惠民工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临沧市坚定不移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开拓前行,临沧大地呈现出“绿水青山阿佤山”的壮美景象。(记者 刘东祥 张红林 阮海燕)

 

责任编辑:杨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