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德县:冬日无闲田 沃野生效益
冬季时节,永德的田野正焕发着勃勃生机——金黄的油菜花、翠绿的蔬菜、火红的滇红花、甜蜜的甘蔗、红艳的咖啡果、饱满的青枣等交织成一幅“冬日无闲田、产业促增收”的动人画卷。

近年来,永德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以“秋冬无闲田”为思路,以“做优存量、开发增量”为路径,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冬季农业,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让曾经的“冬闲田”变成群众增收的“致富田”“小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动能。

在亚练乡文化村,连片盛放的油菜花不仅是冬日美景,更是农户的“增收花”。村民段建华站在自家长势良好的15亩油菜田里,笑容满面:“农科站送来了新品种,教我们施硼肥,油菜花产量越来越高,去年收入一万多元。”通过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双低品种、免耕直播、绿色防控等技术,亚练乡油菜种植面积达3228亩,产量逐年攀升。

在大雪山乡种植大户罗联超的500多亩蔗田里,无人机正进行管护作业。“以前人工打药,一天最多十来亩,现在无人机三天搞定,成本降了,质量高了。”永德县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推进坡改梯、机械化种植及全膜覆盖等技术,全力建设高标准蔗园。
“今年雨水好,管理跟得上,亩产预计8吨左右,我家种了130亩甘蔗,毛收入能有40多万元。” 永康镇忙况村村民刘福兴信心满满地说。据悉,永德县2024/2025年度完成甘蔗新植面积4万亩,占市级下达任务2.9万亩的137.9%,全县蔗糖原料基地发展到17.26万亩,覆盖农户4109户16436人。

除了巩固传统产业,永德县积极培育特色新兴产业,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班卡乡,被誉为“发财花”的滇红花正迎着寒风茁壮生长。种植户罗大德在田间忙碌着:“烤烟结束后种红花,按照去年价格和今年长势,应该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截至目前,全县滇红花种植面积已达4.6万亩,预计产值超90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幸福花”。

咖啡产业也在市场回暖中重焕生机。崇岗乡军捞村的王海平一家正忙着采摘咖啡鲜果:“过去价格不好,基本不管理。这两年价格好起来了,大家又开始认真管理。目前咖啡收购价最低5元每公斤,我家20亩咖啡,估计能有七八万元收入。”近年来,永德县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打造咖啡全产业链,2024年种植面积1.62万亩,农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

永德县瞄准“冬春蔬菜”和“南菜北运”市场,巧打时间差,让蔬菜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强劲引擎。永康镇忙腊村的陈展才种植四季豆已有五年:“今年种了10亩,平均价8元/公斤,年收入应该能到12万元。”通过绿色有机种植、严格农残监管、强化品牌打造,永德蔬菜品质优、销路广,每天都有大量蔬菜销往绵阳、重庆、成都、上海等地。2024年,全县种植蔬菜18.25万亩,产值11.5亿元,群众人均增收3230元。

冬日的永康镇,青枣悄然上市,并迅速占据市场C位。种植户景玉兰穿梭果园,忙碌采收:“一棵青枣树最多能结80多斤果,采摘周期长,品相好、口感佳,外县老板都来订货,市场供不应求。”永康镇永和社区积极开发采摘观光“农家乐”,推动农旅融合,拉动周末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枣”动力。

从蔬菜到甘蔗,从油菜到红花,从咖啡到青枣……这个冬天,永德的田野没有休眠。永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永德县将在“果糖茶菜烟畜+新能源”的“6+1”产业布局上,持续挖掘增量产业,积极探索“农光互补”“一地多用”等新模式,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全县冬季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稳稳托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记者 付元刚 通讯员 高国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