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沧市以“三链联动”促进残疾人就业
近年来,临沧市秉持“政府扶持、部门协同、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精准对接残疾人就业需求,探索“非遗+”助残新模式,以“培训链、就业链、市场链”“三链融合”发力,为广大残疾群众提供一个集技能培训、设计创新、作品展示、销售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保障残疾人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稳定收入。
“请进来”接通培训链,“技能造血”强根基。以增强残疾人内生发展动力为切入点,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争取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立足民族文化资源禀赋,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竹丝编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采用“传、帮、带”模式,对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手把手传授技艺,先后举办非遗竹丝编培训班,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构建起“基础入门+技能提升+创意设计”的培训体系,培养能工巧匠,推动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从外部“输血”到技能“造血”的转变,为稳定就业夯实基础。目前,全市累计举办非遗竹丝编培训5期,培训残疾人124人次。
“走出去”搭建就业链,“居家就业”有保障。以跨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优秀残疾人创业代表“走出去”拓展市场,引进中国残联文化创意基地—上海“艺助行”公益组织,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注册成立首家“非遗助残”文创产品工作室,依托本地丰富的竹资源,建立“文创工作室+订单+残疾人”的联动模式,采取“集中管理、分散生产”形式,帮助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有效破解“外出务工难、稳定就业难、持续增收弱”等困境。目前,工作室辐射带动14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接收笔筒、茶叶罐、温酒器等竹丝编产品订单726单,家庭月均增收1000元以上。
双融合编织市场链,“文创出滇”开新篇。以上海“艺助行”平台为枢纽,大力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线上借助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开展展示展销,线下积极探索与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等对接联系,设立销售专柜。目前,竹编订单产品大多销往省外,在上海残联201、上海M50进行展销,在沧源县翁丁景区有固定的展示销售区。依托全国助残日、第十届云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爱心义卖” “残艺绽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以来,部分学员订单收入最高达2万元,作品最远销往澳门,真正让残疾人的竹编产品走出大山。(张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