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耿马县:“老古董”成为“金饭碗”
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勐简黄佤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金花坐在织布机前,木梭在她手中轻盈流转,牵引着金黄色的丝线,一寸一寸织成绚丽的锦缎。她掌心的老茧,仿佛与织机的节奏共鸣,将岁月的记忆与民族的文化,一同编入经纬之间。这门古老技艺,如今正焕发新生。通过将传统植物染色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原本质朴的非遗土布,蜕变为既保留古韵、又契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这一转变,不仅让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延续,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织就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发展之路。

勐简乡黄佤织锦技艺,于2021年1月入选临沧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8年,这门技艺曾因黄棉花绝种面临断代,阿佤人遍寻深山,以熬六物淬亮黄、聚七工凝赤金,让这抹“黄金色彩”得以延续。

“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哪能说丢就丢?”李金花轻抚着织布机上的丝线,指尖划过带着温度的木梭,“你看这黄色,不是染料铺买的,是从黄土、红土、灶灰、茶叶这些大地之物中熬出来的。”她指着染缸旁的六种原料,眼里闪着光,“要经过选料、捣碎、熬煮、浸泡、晾晒……七道工序,一步都不能少,才能染出这样纯正的金黄。”

为让非遗历久弥新,勐简乡党委深耕“党建+民族文化”路径,将非遗保护纳入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利用“项目+乡村自筹”的方式,投资80余万元在大寨村帕亚组建成200平方米的黄衣阿佤民族文化传习馆。在这里,2台传统织布机整齐排列,旧木梭、民族服饰等60余件老物件静静陈列,一件件黄佤织锦服饰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以前织布都是在自家火塘边,现在有了传习馆,年轻人也愿意来瞧一瞧、学一学了。”作为馆中常客,李金花常在这里教徒弟,将技艺一一传授。
如今的传习馆,早已超越静态展陈功能,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活态课堂”。勐简乡党委创新推行“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的模式,联合乡社会事务办、乡妇联开展黄佤文化培训。村里的妇女也时常聚集在这里,边织边探讨纹样创新,日子久了,“老手艺”和“新思维”不断碰撞,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技艺“传承基地”。

“以前觉得织锦是老一辈的事,现在它成了我们的‘金饭碗’!”正在织布的村民马卫兰笑着说。如今,村里的织锦能手们,靠着这门手艺,每月能增收3000余元,部分人甚至达到6000元以上。这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更多人看到了织锦的价值,也让年轻一代更愿意投身其中——传统技艺,正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记者 邓红梅 通讯员 钱琪颖 编辑 邓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