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临沧出发,这群海装人在上海逐梦
当佤山青年手中的焊枪第一次在万吨巨轮的钢板上烙下印记时,飞溅的焊花不仅照亮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照亮了一段跨越3000多公里的山海情缘。

近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临沧技师学院合作的“海装人才振华冠名班”正式开班,首期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焊接技术与工程两个班,110名佤山学子将在“理论+实操”的弹性学制中,开启从实训、认证到就业的完整闭环培养。
“冠名班”这一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从“劳务协作、实习就业”向“协同育人、定向培养”跨越,这种“企业提出人才需求、院校按需培养”模式为系统性培养高素质“海工装备工匠”奠定了坚实基础,既确保了佤山青年获得国际认证的技能资质,也为东部海装产业输送了经过标准化认证的技能人才。
“我现在是初级工,未来要一步步成为高级工,把父母接到上海安家。”电焊工刀继生道出了许多临沧学子的梦想。而在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的箱梁车间里,21届学生罗吴涛正跟着师兄李会兵学习机器人焊接。四年前,李会兵也像罗吴涛一样从临沧来到振华,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这种“师兄带师弟”的传承,正是沪滇劳务协作深耕多年的硕果。自2019年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与临沧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启动以来,临沧技师学院已有千余名学生到振华重工实习,300多人留企就业,并涌现出“明星员工”俸春林。
六年前,从小在甘蔗林里长大的俸春林乘着劳务协作的春风离开家乡临沧。在振华,公司安排他跟随曾带队完成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焊接的技能大师魏钧“一对一”学习。2020年,俸春林获得了“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三等奖。今年,俸春林被公司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对象进行申报。
“沪滇协作为我们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会继续努力。”现在的俸春林月薪过万,在上海买了车,实现了人生跨越。

走在振华重工的制造车间里,像他们这样通过校企合作从临沧技师学院来到振华的佤山青年还有很多。柱学军在振华实习并入职后,一直在一线锻炼,性格开朗、擅长沟通的他从最初的排线工被选聘成为国际项目安全管理员,能从容应对多国码头环境、自然风险及交叉作业等交付工作。“去年成家了,妻子也在振华长兴分公司从事仓库管理工作,每个月付175元房费就能住振华的夫妻房。”柱学军打算继续深耕安全管理领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些临沧籍海装工扎根在海洋装备企业生产一线,以“吃苦耐劳、技艺精湛、团结互助”的特质赢得了企业广泛认可。
“临沧工人吃苦耐劳、学习主动,与海装行业需求高度契合。”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周井华表示,将推动“劳务协作+海装产业”模式持续发力。

从云岭深山到东海之滨,临沧市与上海崇明区跨越山海、双向奔赴。得益于沪滇劳务协作,临沧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组织化、系统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多的佤山学子在沪滇协作的帮扶下背起行囊走进崇明“世界级海洋装备岛”——长兴岛,成长为“崇明海洋装备工”,用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长兴岛聚集了江南造船、振华重工、沪东中华、中远海运等四大海装企业和70多家船配企业。每年,崇明海装企业都有上千人的用工需求。如何发挥企业优势,帮助更多临沧学子掌握一技之长,练就安身立命之本?2023年,以“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魏钧命名的“魏钧技能工作室”正式进驻临沧技师学院,将劳模技艺直接送到学生身边。
“想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更多学生,让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魏钧的话语中饱含期待,“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无数产业工人朝着同一目标飞奔。”
今年5月,临沧·崇明海洋装备工培养基地在临沧技师学院正式揭牌,构建“技能培训+职业认证+就业直通”闭环培养体系。基地的课程犹如精密的变速箱,将振华重工提供的岗位能力指标精准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模块,并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确保学员结业即达到上岗标准。

目前,“临沧籍海装人才”劳务品牌已成为临沧的亮眼名片。在持续推进并扩大校企合作范围的基础上,临沧与崇明正探索推进校厂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改革。依托振华重工长兴岛生产基地,打造“海洋装备工”培养示范基地,实现教室与车间相邻、教学与生产同步的实景化培养,使学员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技能淬炼,最终形成“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如今在长兴岛上,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等企业汇聚了2000多名临沧籍员工,他们在电焊、电工、钳工、涂装、海员等工位推动崇明海洋装备产业发展,人均月收入超过7000元。 焊花闪烁之间,他们不仅焊接钢铁,也焊接起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李沁园 杨再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