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机杼声声织锦绣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千蚌村,“党建红”正为拉祜族服饰制作技艺这一古老非遗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千蚌村依托双江忙品拉祜族工艺品加工销售开发专业合作社,以党建为引领,搭建非遗传承平台,不仅让千年纺织技艺“活”起来,更让村民的日子“火”起来。
“以前担心这门手艺没人学,现在有了党组织搭台,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学,我这心里踏实多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金花,手指翻飞间将彩色丝线织成精美的图案,话语里满是欣慰。作为加工厂的技术负责人,罗金花在村党组织的邀请下,主动担任技艺导师,把自己钻研数十年的裁剪、刺绣、织布技艺倾囊相授。从选料到配色,从传统纹样的寓意到现代审美的融合,她手把手带徒,累计培训村民超200人次,让拉祜族服饰制作技艺的“根”扎得更稳。在她的带领下,加工厂已培养出一支由30余名拉祜族妇女组成的技艺传承队伍,生产出的传统服饰、挎包等手工艺品销往普洱、昆明等地。
“在千蚌村加工厂的交流学习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新村社区的张文华,是党建引领非遗传承的直接受益者。在与罗金花的交流学习和村党组织的扶持下,张文华迅速成长为技术能手,不仅掌握了全套制作技艺,还学到了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如今,他已在新村社区创办了自己的服饰加工厂,吸纳和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如今的千蚌村,机器声与织布声交织,拉祜族服饰加工厂不仅成了非遗传承的“孵化器”,更成了村民增收的“致富坊”,用一针一线编织出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魏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