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吃饱!吃好!这地努力把饭碗端牢
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系着百姓饭碗。在永德县,这片承载着30多万群众生计的土地上,粮食安全生产不仅是维系民生福祉的“定盘星”,更是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平衡、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面对粮食生产中的现实挑战,永德县锚定“守底线、提效能、增效益”三大方向,以全链条、系统性举措,为粮食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住耕地红线,便是守住粮食安全的第一道关卡。永德县自上而下构建起县、乡、村、组四级耕地管护网络,将责任层层压实,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乱象,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85万亩以上,为粮食产量筑牢数量根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向山区、半山区延伸,灌溉管网纵横交错,田间道路畅通无阻,曾经“靠天吃饭”的地块,如今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的跨越式转变。在守护耕地生态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广泛推广,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等举措落地见效,耕地地力等级稳步提升,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加速器”,激活“藏粮于技”的动能,才能让粮食生产插上智慧的翅膀。永德县聚焦品种改良,积极引进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粮食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让良种在田间“扎根结果”,力争实现良种覆盖率100%,从源头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在技术推广上,一支支由农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通过现场示范,向农户传授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玉米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将科学种植的“金钥匙”精准传递至农民手中。永德县搭建起粮食生产智慧平台,整合墒情监测、苗情分析、灾情预警等功能于一体,推动粮食生产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指导”新阶段,构建灾害“早预警、早处置”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是激发粮食生产经营活力的重要保障。永德县打通惠农补贴发放“最后一公里”,建立“直达快享”机制,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资金精准、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杜绝截留、挪用现象,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政策温暖。为化解粮食生产风险,县里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不仅实现玉米、水稻保险全覆盖,还将保障范围拓展至小麦、豆类,为粮农撑起“安全伞”;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粮农贷”,有效破解农户生产资金短缺难题,为粮食生产注入金融“活水”。在培育经营主体方面,重点扶持粮食类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粮食种植向适度规模经营迈进,助力小农户融入大产业,提升粮食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延伸产业链条,是提升粮食综合效益、让粮农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一环。支持企业建设粮食烘干中心与仓储设施,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耗,让“好收成”真正变成“好收益”。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永德香米”“勐板糯玉米”等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绿色、有机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永德产”粮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三产融合发展上,永康坝、勐底坝等区域探索出“稻田观光 + 农事体验”的新路径,一个个粮食主题农旅景点应运而生,不仅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农耕文化,更让粮农在粮食生产之外,分享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增值收益,实现“种粮有赚头、发展有奔头”。
如今,永德县粮食生产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目前,全县夏收粮播种面积达20.25万亩,产量达2.28万吨,单产112.44千克,较去年增长1.27%;秋收粮预计播种面积65.98万亩,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100.28%。从守牢耕地到科技赋能,从政策扶持到产业融合,永德县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好群众的“粮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范永政 李华军 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