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要闻 >> 正文
双江县忙糯乡:非遗传承焕新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09:11:00  来源: “双江融媒”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双江县忙糯乡:非遗传承焕新生

在双江县域东南的忙糯乡,澜沧江的碧波滋养着这片土地,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多个民族在此聚居,孕育出独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传统婚嫁“号调”与拉祜族服饰编织技艺便是其中的代表。如今,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这些文化遗产正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焕发出新的生机。

忙糯乡的山村里,每逢喜事临门,悠扬而独特的“号调”声便会在村寨间回荡。这穿越数百年的旋律,是当地婚嫁仪式上最动人的喜乐符号,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鲜活见证。据考证,“号调”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传承,如今在全乡10个行政村均有分布,其中荒田村、滚岗村一带的“号调”保留最为原始和完整,成为婚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云南唢呐的重要分支,“号调”的旋律里藏着浓浓的乡土情与民族味。它既透露着少数民族的质朴豪放,又饱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贯穿婚礼全过程的演奏,让偏僻山村的喜事洋溢着别样韵味。这些由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的乐曲,不仅是社会情绪的直观表达,更承载着当地群众独特的生命体验,为研究传统音乐与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活体样本。

谈及“号调”的传承,便不得不提荒田村的四位代表性传承人——周水石、康怀忠、周红平、李光平。四人的学艺之路各有不同:周水石幼时自学成才,康怀忠、李光平通过拜师潜心学艺,周红平则自幼受父亲影响,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吹号技艺的接力棒。每逢村寨有喜事邀请,他们便两两搭配,用嘹亮的“号调”为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也让这门古老艺术在一次次演奏中得以延续。

忙糯乡的拉祜族文化底蕴深厚,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间工艺等,都展现了拉祜族的智慧与民族特色,尽管历史变迁,但拉祜文化仍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焕发着新的活力。

拉祜族爱美,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编织进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中,服饰上的图案丰富多样,葫芦、蝴蝶花、狗牙形、五角星、向日葵等纹样,既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又寄托着对生活的热爱,其色彩搭配鲜明亮眼,制作流程复杂精细,对工艺有着极高要求。

李新,一位地道的拉祜族姑娘,是忙糯乡拉祜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几年前,她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对这项传统制作技艺知之甚少。但当意识到这门技艺蕴含的文化价值后,她毅然向老一辈学习。如今,李新已熟练掌握制作技艺,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拉祜族服饰。她的坚守,让这项古老的指尖技艺在年轻一代中找到了新的传承希望。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