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会种!云县这个村靠“五良+主体”种出增收好光景
“一亩田种两季,稻谷收了种马铃薯,年底算下来能有一万多元收入,比以前单种水稻强太多!”云县爱华镇水磨片区的村民杨大姐捧着刚收获的冬马铃薯笑得格外开心。
这片地处云县城南郊、总面积1574亩的低热河谷区,通过“五良融合”赋能、主体培育等延伸链条,让“稻薯轮作”一年两熟模式落地生根,2024年实现农业产值1863.6万元,亩均产值达11840元,走出了一条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的新路子。
近年来,云县农业农村部门以“五良融合”为抓手,系统性提升农业生产质效。在“良田”建设上,累计投入101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建成2273米灌溉沟渠、1630米机耕路及14处田间机耕台,实现“田块平整、排灌畅通、产能提升”,打造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样板。在“良种”推广中,经省市级科研单位指导,确定“水稻+冬马铃薯”轮作模式,良种覆盖率达100%,水稻亩产超600公斤、冬马铃薯亩产达3吨,较全县平均水平优势显著。
在“良技”集成方面,冬马铃薯推广“密植双行高垄”与无人机防控技术,水稻应用科学水肥管理与机收减损技术,让种植更精准高效。在“良机”运用上,得益于完善的田间道路体系,片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比全县高27个百分点,10天内即可完成全片区种植或收获。在“良制”构建上,通过水旱轮作与绿色防控,每亩每年节约农资成本150元以上,实现生态保护与效益提升的双向平衡。
主体培育是水磨片区增收的另一关键。针对冬马铃薯,当地培育云县水磨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410户农户,实现“统一供种、种植、管理、采收、销售”,还通过多次举办“马铃薯丰收节”打响品牌,产品远销北京、武汉等城市,合作社也获评市级示范社,理事长杨宇更是荣获省市级劳动模范称号。水稻产业则引入云南万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集烘干、加工、存储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线,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水稻种植订单化、产品品牌化,公司注册的“天香禾”“万满君和”等7个品牌,产品不仅覆盖县内商超,更走进西藏、香港等地区,全产业链发展让稻农收益稳步提升。
如今的水磨片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稻田与马铃薯地交替焕发生机。“五良融合”夯实生产基础,主体培育延伸增收链条,这片1574亩的土地,正以“粮+N”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中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磨经验”。(记者 付元刚 通讯员 沈仕春 范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