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告别旱涝不稳!临沧努力做好灌溉文章
近年来,临沧市通过实施中型灌区续建改造项目和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效推动“水资源”向“水经济”转化,让“旱涝不稳”的耕地渐成“旱涝保收”的良田。
凤庆清水河灌区
规划引领,谋定“水网”支撑农业长远发展
我市立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以“顶层设计”锚定灌区建设方向,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项目储备体系,为农业水利保障画好“路线图”。24件灌区项目列入全国灌区名录,纳入国家水利发展重点保障范畴;41件中型灌区项目入选《云南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含续建改造24件、新建17件,承接省级资金与政策支持;51件中型灌区项目纳入《临沧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项目》,其中,续建改造24件、新建27件,精准匹配本地农业生产需求。为夯实长远发展根基,临沧市提前谋划“十五五”,组织34件中型灌区申报国家“十五五”重点水利项目,涵盖新建21件、续建改造13件,设计灌溉面积149.7万亩,总投资55.9亿元,进一步织密农业灌溉“保障网”。
凤庆县清水河灌区水池施工现场
项目攻坚,打造田间“水利大动脉”
围绕规划目标,我市全力推进中型灌区项目落地,以“蓄、引、提、灌”一体化建设破解农业用水难题。截至目前,已重点实施永德永康坝、云县幸福勐底、耿马孟定、耿马勐永、凤庆清水河、镇康勐捧坝、云县刘家箐等7件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设计灌溉总面积24.54万亩。累计获得中央水利发展资金9550万元、国债资金12490万元,推动项目从“图纸”变为“实景”。同时,“十五五”期间建设计划已同步启动,双江湾河、云县街河、永德小勐统、临翔大桥坡等中型灌区将陆续开工,进一步扩大灌溉覆盖范围。
镇康勐捧坝灌区施工现场
成效凸显,激活高原农业“发展新引擎”
随着一批中型灌区项目建成投用,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粮食产能、产业价值实现“三重提升”。灌溉保障从“靠天”变“靠网”;项目实施后,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4.54万亩,覆盖区域内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临沧坚果、茶叶、咖啡等特色经济作物,不断改变旱季缺水的困境,灌溉保证率从原来的不足60%提升至80%以上,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幅降低。
镇康县勐捧坝灌区一角
水资源利用从“粗放”变“高效”;通过修复加固老化渠道、配套高效节水等灌溉设施,灌区水资源利用系数从0.45提升至0.65以上,亩均灌溉用水量减少18%,每年可节约农业用水约920万立方米,实现“节水、节能、减损”多重效益。水价机制从“模糊”变“规范”;结合灌区建设,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阶梯水价”的用水机制,引导农户树立“节水有偿、高效用水”意识,既保障灌区工程长效运行,又减轻农户用水负担,形成“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的良性循环。产业价值从“单一”变“多元”;稳定的灌溉条件不仅让粮食产能显著提升,灌区覆盖区域粮食亩均产量提高12%,每年新增粮食产能约2.8万吨,为区域粮食安全筑牢“压舱石”。同时,依托可靠的水利保障,临沧市进一步扩大坚果、茶叶、咖啡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推动农产品向“优质化、品牌化”转型,实现“稳粮、提质、增收”多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