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头图 >> 正文
镇康:红色引擎 让土地“生金吐绿”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5:13:00  来源: 镇康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镇康:红色引擎 让土地“生金吐绿”

近年来,镇康县将党建与生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党组织引路、党员示范,在山川田野间播撒绿色希望,实现了生态改善、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生态动力”。

阳光“种”出产业链

走进镇康县忙丙乡,昔日的荒坡瘠地如今换上了“新装”,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这是全省单体最大的光伏项目,也是镇康县探索绿色发展的“大手笔”。

“忙丙乡属于典型的冷凉山区,产业基础薄弱,过去村民都是守着大山过日子,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镇康县忙丙乡人民政府马志明介绍道,“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牵头多次实地调研,立足忙丙乡高海拔、光照足的资源优势,决定以发展光伏产业为突破口,探索‘农光互补’的绿色发展模式。”

2023年,项目并网发电,这片7300亩的光伏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3万吨。它不仅是清洁能源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项目落地后,老百姓也得到了多项实惠,马志明算了一笔账,“光土地租金这一项,就为当地1600余户村民增收1.78亿元。项目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长期和短期的就业岗位,带动就近务工2500余人,实现经济收益6000余万元。”

随着光伏板在山间铺开,板下的土地资源也成了村民们的新关注点。“光伏板能遮阳挡雨,板下土地闲着可惜,不如试试种植耐阴作物。”在乡党委的引导和企业的技术支持下,村民们开始在光伏板下试种茶树、金银花等作物,“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农业模式,让这片土地实现了“一地双收”。同时,忙丙乡还积极借助光伏项目引进优势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先后打造了中药材种植基地,提升了马鞍山茶原料基地的品牌形象,探索形成了“党建+光伏+中药材+企业”等多种合作模式,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守着山水能生“钱”

和忙丙乡的“大气磅礴”相比,木场乡木场村河边自然村的发展路径,则更显“小而精”的巧思。

走进河边自然村,群山环抱,溪水潺潺,空气清新,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村。“我们河边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好,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态上。”木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正明说。

针对村内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党组织探索引进了重楼、黄精等中药材产业,并积极协调资源,为村民提供技术扶持、逐步打通市场渠道,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走进河边自然村,沿着林间坡地都可以看到,一片片精心管护的重楼茁壮成长,翠绿的枝叶在斑驳的树荫下焕发着勃勃生机。种植大户李国红便是这项产业的受益者。“除了山茶,家里一共还种植了20多亩重楼,长势很好,每年光重楼这一项收入,大概就有4万多元。”李国红说,通过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中药材种植在河边村已不再是零星试点,而是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河边自然村水系丰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口鱼塘,可过去传统养殖粗放,村民难以增收。村党总支主动牵线搭桥、协调资源,全力推进鱼塘改造升级工程,经过清淤护坡、活水循环后,鱼塘环境焕然一新。如今,这里成了周边游客争相打卡的“垂钓乐园”,节假日还有不少人专程来村民家中购买生态鲜鱼,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生态养蜂也成为河边自然村村民增收的新亮点。河边自然村米团花等植物繁茂,生态环境优良,为养殖蜜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少村民纷纷加入养蜂队伍。

对于传统的山茶产业,河边自然村坚持“管好老树、延伸链条”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科学管护,有效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效益。同时,还同步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订单销售体系,并建成“木场山茶庄园”,培育出“木场红”特色品牌,让传统茶叶焕发新生,稳定带动增收。

河边自然村还依托优质水资源和秀美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完善民宿、羊圈咖啡吧等旅游服务设施,修建沿河观光步道,增设观景台、亲水廊道、休憩凉亭等设施,建设集种植、采摘、垂钓为一体的体验式农业园,农文旅融合效益初步显现。如今,河边自然村多元产业格局逐步形成,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0元。“以前是守着绿水青山发愁,现在是靠着它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余翠华感慨万千。

从忙丙乡的“光伏蓝海”到河边自然村的“多元绿韵”,在党组织的带领下,镇康县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在守护家园的同时,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这份写在田野青山间的“生态答卷”正生机勃勃、韵味悠长。(记者 邓红梅 通讯员 赵玉雪 黄晓凤 刘丹)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