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耿马:智慧“蚕娘”织新锦 一片桑叶“富”边关
在祖国西南蜿蜒的边境线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边境村,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因小小桑叶而起的精彩蝶变。这片昔日喀斯特地貌的不毛之地,如今已被绿色桑园与智慧“蚕娘”装点,孕育着兴边富民的新希望。
孟定镇边境村桑园
近年来,耿马县依托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科技创新村、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等项目,联合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创新构建“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三位一体协同推广机制,打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蚕桑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小蚕人工饲料育、桑树丰产栽培管理、大蚕科学饲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2025年,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引入先进的机器人养蚕技术,机器人当起了“蚕娘”,实现小蚕饲料育和小蚕共育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耿马县小蚕共育进入数字化时代。
如果说桑园是基础,那么科技则是蚕桑产业腾飞的翅膀。在现代化的养蚕工厂里,机器人“蚕娘”成为智慧养蚕的新能手。这些具备精准饲喂、环境智能调控、蚕床自动清理、生长状态监测等多项功能的“机器人蚕娘”,24小时不知疲倦地工作,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我们能实时掌握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机器人投喂桑叶均匀且及时,确保了蚕宝宝的最佳生长环境。”一位合作社技术人员介绍。
机器人喂蚕
科技加持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不仅有效提升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同时也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截至2025年8月,智能化小蚕共育规模达300张,预计年末可形成千张级共育能力,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优质桑园2000亩,新增农业产值200万元以上。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强的组织保障。孟定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服务。 党员干部率先示范,成为种桑养蚕的“先行者”和“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解决实际困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组织力,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更让边民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这片桑叶撬动了一条桑蚕产业链,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它不仅鼓了群众的“钱袋子”,更激活了边境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2024年,孟定镇边境幸福村发展种植桑树2114亩,养蚕115户,养蚕收入195.5万元;2025年,孟定镇边境幸福村标准化桑园建设达3383亩,涉及农户244户,预计养蚕收入300万元左右。
养殖户大蚕房
蚕桑产业的繁茂体现了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也正是耿马县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动实践的真实写照。桑树扎根边陲,有效涵养了水源、防治了水土流失,成为边境一线坚实的生态屏障。而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便是稳边固边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这份“绿富同兴”的实践,让边境地区更加稳定、和谐与繁荣。
“发展智慧蚕桑,不仅鼓了群众的‘钱袋子’,也更好地守护了祖国的绿水青山。桑树固土保水效果好,生态效益显著。”孟定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让这片‘富叶子’更好地赋能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让边关群众的幸福生活像蚕丝一样绵长锦绣。”
农户收蚕茧
如今,耿马县孟定镇边境幸福村的故事,正如桑蚕吐丝般细腻而坚韧地铺陈。一片小小的桑叶,凝聚着科技的智慧、产业的活力和人民的梦想,正织就着一幅边关富足、生态优美、民族团结的壮丽画卷。(付元刚 李荣 赵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