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西山脚,68岁的何桂华坐在自家院子里,手持篾刀,熟练地将一根竹子分成细细的篾条。
“那时候没什么师父,全靠自己摸索。”这是他与竹子相伴的第40多个年头。何桂华二十多岁就开始编竹编,从最初每个只能卖四五块钱做起,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他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说道。长年累月,何桂华的手掌粗糙有力,指关节明显突起,手指上有厚厚的老茧。“戴手套编竹编不太方便,感觉不到位。”他解释道,“篾片有时会扎进手里,但做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他手中的动作并未停下,编织、锁边、固形,一件竹簸箕渐渐成型,他的作品堆满了半间屋子。
何大叔能根据客户需求制作不同纹样和器型,鸟笼、提篮、撮箕、帽子……生活中几乎所有用具他都自己编,从不外买。“有人要什么花样,我就琢磨着编出来。”抚过一件半成品,他眼神里透着自豪。
在西山脚村,像何桂华这样擅长竹编的村民不在少数。五十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会编簸箕,竹编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而放眼整个小勐统镇,这门绿色手艺带来的效益更为可观。竹编不仅仅是传统手艺,更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在附近的垭口村,有160余户农户将竹编发展成了重要的增收产业,户均凭借此项手艺年增收可达一万元以上,全村年增收总额超过50万元。
农闲时光,随处可遇见编制竹篮的村民,一横一竖编织、一起一落成型,让根根篾条悄然演化成造型各异的竹篮竹筐,朴实而美观。街天时拿到农贸市场售卖,成为很多家庭重要的增收来源。先前借着永德芒果节的契机,村民们向外地游客展示当地的竹编技艺,外地游客对这些手工竹编兴趣浓厚,对其技艺赞不绝口。“以前也有一些年轻人慕名前来想要学习,但大多后来都走了。”何大叔语气中略带遗憾。掌握竹编的精深技艺绝非一日之功。破篾、刮青、编织、锁边……这些环环相扣的工序组成了一条严苛的链条,考验着学习者持久的耐心与每一次的精心打磨。数十道工序,无一不依赖匠人指尖的感觉与多年沉淀的经验。
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竹篮、簸箕,既保留着乡村的传统韵味,也开始以更多元的姿态进入现代生活场景。它们不仅是容器,更成为连接城乡、融汇传统的文化媒介,不仅带来农民增收的希望,更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的根脉。
云南网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