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湾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的主战场,临沧市凤庆县不仅在“搬得出”上做实工作,更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足功夫。通过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精准落地,以激发移民内生动力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动安置点多元化发展,助力移民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兴旺、就业稳定、庭院美丽、生活幸福的崭新图景。
近日,凤庆县洛党镇大兴村第二届“品味乡村·热情大兴”乡村美食节在龚家湾兴旺自然村移民安置点热烈开幕。移民群众打开家门、喜迎宾客,在自家庭院摆起特色摊位,将农家产品变为热销商品。美食节期间,唱红歌、对山歌、民族打歌等文艺活动精彩纷呈,红色旋律与民间文化交相辉映。农文旅深度融合吸引了众多县内外游客闻香而至,品美食、逛庭院、参与文化互动,小小的移民新村洋溢着无限的活力与热情。
游客何一涵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感慨万千:“真没想到这个小村庄变得这么热闹!移民朋友们做的东西又好吃又有特色,能感受到他们是真的把‘新家’经营起来了。”
大兴村兴旺、兴发两个自然村是小湾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点,共安置移民274户1086人。为破解发展瓶颈,凤庆引导移民群众发挥特长利用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并创新推出“移民户自筹+奖补资金+互助借款”三轮驱动模式,建立长效资金互助机制,分户施策、按需扶持,按户提供1万至3万元奖补资金和10万元以内的互助借款,激发移民创业热情。目前,两个安置点已成功培育特色庭院经济25户、微商铺6间,带动种植养殖经营12户,实现“院院有项目、户户有收益”。
“政府和搬迁安置办一直在鼓励我们、资金上也支持我们,想不到自己的爱好还能变成生计,现在一年卖盆景就有三万元左右收入。”来自鲁史镇的移民赵中良从小热爱园艺,搬迁后因需照顾父亲无法外出务工。在县搬迁安置办扶持下,他将自家院落打造成盆景园,一棵棵枯木在他手中“复活”为艺术盆景,美化家园的同时还创造了效益。
杨继清一家从鲁史镇迁入兴旺村后,重拾祖传制面手艺,创办杨氏面条加工坊。他的手工面条筋道醇香,不仅受游客青睐,还成为本届美食节的指定奖品。从“靠补偿”到“靠手艺”,杨继清一家的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搬过来不仅是换了个地方住,更是换了一种活法。现在邻里和睦、政策暖心,只要肯干,日子就有奔头!”
以“小庭院”撬动“大发展”,用“烟火气”汇聚“人情味”。“通过美食节,给移民群众搭建交流、销售平台,让小庭院经济真正发挥作用。目前,两个安置点移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移民群众已实现家家美丽干净、院院有收入,生活越来越幸福。”据大兴村党总支书记杨亚光介绍,美食节开幕当日累计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0余万元。
兴旺、兴发自然村的蝶变是凤庆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后期扶持中,凤庆不仅注重基础设施与产业培育,更持续挖掘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整合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推动安置区和谐稳定发展。凤庆县搬迁安置办副主任张金全介绍说:“我们始终坚持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齐抓共管,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聚焦美丽家园、基础完善、产业发展、就业拓宽、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我们将持续努力,确保广大移民安居乐业。”
截至目前,凤庆已累计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49亿元,建成马庄、团山、永发、兴发、兴旺等16个“美丽家园·移民新村”,移民安置区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文化融合三重跨越,真正达成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全县16934名移民群众稳步迈向“家门口就业、院子里增收、社区中融合”的幸福新生活。
云南网通讯员 杨永平 罗恒春 张茂松 汤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