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靠得住!吃得香!这地靠山吃山钱袋满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抓手,深挖潜力、创新思路,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佤山大地处处涌动发展活力、绽放希望之光。
水果竹笋“破土生金” 铺就绿色富民路
走进勐董镇刀董村,800亩水果竹笋林郁郁葱葱,鲜嫩的竹笋破土而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笋农们穿梭林间,熟练采挖,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庞。“这水果竹笋口感清甜、鲜嫩,市场上特别受欢迎,靠着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带来的实惠。
刀董村党总支书记陈强介绍,当地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孕育出品质上乘的水果竹笋。这些竹笋无需复杂加工,生食便鲜甜脆嫩,深受消费者青睐。2022年,全村试种300亩成功后,规模逐步扩展至800亩。自今年采笋工作启动以来,已采收15吨,实现收入24万元;预计至9月全部采收结束,收入可达192万元,38户农户将共享这份“笋”利。如今,这些竹笋不仅畅销昆明,更成功打入上海、福建等省外市场,成为刀董村名副其实的“致富法宝”。
山泉水“点水成金” 奏响富民新乐章
刀董村丰富优质的山泉水,在村企合作中实现价值转化,成为富民增收的“金钥匙”。
为发展壮大“三大经济”,勐董镇统筹规划,通过村企合作开发包装饮用水产业项目,与佤泉进出口贸易沧源有限公司携手,打造“达懂金泉”品牌。
走进现代化生产车间,机器有序运转,村民肖叶惹正专注地进行包装作业。“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2500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肖叶惹的笑容里满是对生活的憧憬。目前,企业年销售额达264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6万元收入,既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拓宽增收渠道,也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灯笼果硕果盈枝 照亮乡村振兴路
在帕良村,238亩灯笼果产业示范基地里,颗粒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宛如一串串小灯笼,点亮了村民的致富希望——这是沪滇协作的生动实践。上海市崇明区与勐董镇结对帮扶以来,投入750万元帮扶资金,完善灌溉、仓储等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推行“果蔬+水稻”轮作模式,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
帕良村副主任李海波介绍,村里与北京、哈尔滨、青岛、郑州等地企业签订订单,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今年,帕良村灯笼果总产量达50吨,实现产值40万元。一颗颗灯笼果化身“金果子”,从佤山深处走向全国各地市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到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勐董镇走出了一条
极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富民之路
展望未来
勐董镇将继续立足资源优势
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融合升级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让佤山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陈龙 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