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客户端关注耿马“兴村新锐”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兴乡党委坚持把回引培养本土大学生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通过搭平台、优环境,成功吸引一批有理想、有学识、有情怀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如今,这些“兴村新锐”正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和产业发展前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精准回引 让青春力量扎根乡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大兴乡党委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重点面向本乡户籍大学毕业生,公开选拔优秀人才。在2020年村“两委”换届中,王福保、李光果2名优秀本土大学毕业生通过民主选举,进入村委会班子担任副主任,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王福保的心声,代表了许多返乡青年的朴素愿望。近年来,大兴乡已成功回引12名本乡户籍大学毕业生返乡任职。这支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返乡队伍中,不乏创业能手和基层工作历练者,乡党委将其纳入重点培养对象,着力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善治理、能带富的骨干力量。
全链护航 解创业就业后顾之忧
面对返乡创业就业青年普遍面临的资金、服务、人才、用地、风险“五难”瓶颈,乡党委、政府积极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在金融扶持、孵化服务、市场对接等方面为青年逐梦田野保驾护航。近三年,累计帮助64户创业者申办执照,协助71户创业者申请小额贷款,为创业起步注入“强心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化解14起创业相关纠纷,让创业者轻装上阵。
“乡里协调的创业贷款给了我起家的底气!”李光果说。在政策支持下,他成功注册了耿马云雾人佳茶叶初制所,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乡党委、政府不仅为李光果提供外出学习提升制茶技艺的机会,还在泼水节、青苗节等重要节庆活动中为其预留展位,并通过招商引资渠道牵线搭桥,促成与多家茶企合作。如今,李光果的初制所年制茶约2.4万公斤,年产值达192万元。
实干担当 “兴村新锐”展露锋芒
在政策支持和组织培养下,“兴村新锐”们迅速成长,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崭露头角,成效斐然。
李光果心系乡邻,坚持以高于外来茶商10%的价格,每年向本乡茶农采购鲜叶约2万公斤。“算下来,每亩鲜叶能多收500元,”茶农林大景笑着说,“小果回来之后,来村里收茶的人多了,恶意压价的情况少了。”
王福保的16亩高标准胡蜂养殖基地也步入正轨,年产胡蜂约420公斤。他计划扩大规模后,优先雇佣村民参与饲喂管理,并探索将蚂蚱养殖环节交由困难家庭负责并回购的“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在村务工作中,王福保同样倾注心力。2024年,班坝村班歪三组遭遇罕见风灾,玉米受灾损毁严重,他第一时间就到现场取证,积极对接保险公司争取理赔,为农户挽回损失近10万元。“福保脑子灵、办事快,还经常上门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难题。”黄草坝二组王大娘对他赞不绝口。
中寨村党支部书记贺羿强带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焕发新颜;班坝村民政助理员罗江疆走村串户,成了留守儿童的“知心人”、孤寡老人的“贴心袄”;永胜村周大康发挥所长,用镜头记录家乡美景美食,宣传传统习俗文化……
从返乡追梦到扎根奉献,大兴乡的“兴村新锐”们迅速融入乡村,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一线实干担当。他们用学识、情怀和汗水,为家乡带来新思路、新活力,有效带动村民增收,提升治理效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杨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