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凤庆县小湾镇箐中村:孝行如歌润新风,村规民约育文明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4日 09:21:01  来源: 凤庆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文明实践】凤庆县小湾镇箐中村:孝行如歌润新风,村规民约育文明

  清晨,小湾镇箐中村的农家小院里,李忠菊照例端着一盆温水走进里屋。擦身、换衣、喂饭,这套动作她已为瘫痪在床的婆婆重复了五年,风雨无阻,晨昏不辍。

  五年前,婆婆意外摔倒,从此再未离床。面对骤然而至的重担,李忠菊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扛起了照顾婆婆和操持家庭的双重责任。病痛与绝望曾让婆婆情绪起伏,李忠菊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她白天忙农活,摘茶种地;傍晚接孙子放学,自己舍不得吃的馒头也要带回来给婆婆;晚上更是雷打不动地陪在婆婆身边,聊聊家常,分享白天卖茶的收入……日复一日的悉心陪伴,婆婆的状态逐渐好转。

  如今婆婆已91岁高龄,吞咽困难。李忠菊便每日耐心地将饭菜碾碎成糊,一勺勺喂食。老人卧床不起,她就及时清理擦洗,确保床褥衣物始终洁净干爽,屋里闻不到一丝异味。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守护,让她成了婆婆身体最敏锐的“晴雨表”,老人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一声微弱的呻吟,她都能立刻心领神会。

  提起李忠菊,邻里无不感叹:“别说五年,就是三五个月也够磨人心性了!可你看她家,院子永远整洁,婆婆身上清清爽爽,脸上还常有笑容。这份恒心,这份细致,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村妇联主席周文艳更是直言:“李大姐几年如一日细致周到地照顾瘫痪的婆婆,是村里当之无愧的孝亲模范,周边群众提起她,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长年累月的辛劳,让李忠菊鬓角染霜,腰背也时常酸痛。但被问及是否觉得苦时,她只是朴实一笑:“我来这个家三十多年了,婆婆一直待我很好,帮我带孩子、做家务。现在她起不来了,我们做晚辈的,就该好好照顾她,让她安享晚年。”她常念叨一句朴素的心声:“孝顺不能等,也等不起。尽心尽力了,心里才踏实。”这句朴实的话语,承载着血脉亲情最本真的重量。

  在箐中村,像李忠菊这样的孝亲故事并非孤例。这些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犹如文明的火种,被精心培育并广泛宣扬。箐中村深谙榜样力量,不仅积极发掘、培养身边的孝老爱亲模范,更着力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人心,点燃乡风文明建设的燎原之势。

  近年来,箐中村立足实际,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发挥典型引领的同时,量身定制《村规民约》,创新实施小湾镇箐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红黑榜”创评制度,用制度红线规范村民行为,明确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通过制定具体标准、简化流程,有效遏制了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既为村民“减负”,更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得益于持续深入的文明创建活动,2015年,箐中村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如今的箐中村,文明风尚浸润心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美满幸福,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李忠菊的孝行,是时光深处最坚韧的温柔回响。她用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无言坚守,在床榻方寸之地,以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老吾老”的深刻内涵。小湾镇将以李大姐这样的榜样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红黑榜”创评活动,通过典型引领、制度护航、文化浸润,提升群众参与感,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从外在“塑形”向内在“铸魂”深化,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杨雪 张艺璇)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