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要闻 >> 正文
永德鸣凤山:生态筑底赋能茶产业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6日 13:20:00  来源: 云南网

生态筑底赋能茶产业绿色发展

从光秃秃的乱石旮旯到绿油油的漫山清新,从收入全靠务工到产业多点开花,近年来,临沧市永德县鸣凤山以自身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道路。

鸣凤山距离永德县城28公里、海拔1940米,隶属德党镇岩岸山村,被誉为“凤凰衔来古茶树的村庄”。“20年前除了茶树,可以说我们这里没有任何植被,荒凉得让人有些绝望。”岩岸山村党总支书、村委会主任武国培表示,随着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措施的不断落地,如今的鸣凤山森林覆盖率达85%,处处满眼新绿,瓜果飘香。

生态筑底赋能茶产业绿色发展

“鸣凤山生态古茶保存较好,独特的地理生长环境,酝酿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叶色、香、味独居一格,近年来深受国内外茶商和游客青睐。”武国培介绍,作为永德县集中连片程度最高、生态植被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古茶园,基地占地11100多亩,茶树主要品种为鸣凤山大叶种,重点区为岩岸山村,辐射大草坝村、勐汞村、茂梧村辖区。

生态筑底赋能茶产业绿色发展

基地建设过程中,当地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 的“五加”模式,成立茶业产业专业合作社与企业联合共建基地,党员茶农带头承诺“生态管护、生态发展”,带领广大茶农人工除草、物理杀虫,拒绝农药化肥,建生态茶山。同时,开展生态茶园管护培训,引导茶农科学管护有机茶园,促进茶业产量、品质和产值的不断提升。

“通过镇里、村里层层的宣传,我们茶农明白了除草剂、化肥用不得,否则害人又害己茶叶价格也上不去。”在鸣凤山古茶园内,记者见到了正在采摘秋茶的岩岸山村村民鲁文斌,他高兴地表示,随着茶园管护的科学化,自己家的茶产业也实现了提质增效,价格从过去每公斤10余元上涨到如今的300余元每公斤,今年仅春茶期间销售额就已突破7万元。

生态筑底赋能茶产业绿色发展

和鲁文斌一样,在当地红达茶叶初制所内,负责人彭世明也向记者阐述了茶产业生态发展的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品质得到保证后,我们产品的口碑也得到了提升,不论普洱茶、红茶、白茶等产品均是供不应求,远销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彭世明说,如今鸣凤山茶在市场上深受好评,希望未来能进一步规范茶叶交易市场,加大对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茶叶的打击力度,保障茶产业健康发展。

依托良好的山水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古茶树资源,近年来,当地提出打造集休闲养生、观光游览、康体疗养、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鸣凤山万亩古茶树文化产业园,充分挖掘茶文化,带动茶叶生态经济庄园建设,全面提升名山名茶品牌。目前,项目已累计投资1250万元,完成园区主干道、观光道路、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建设。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李垚沛 张正霖 郭建军 张映兰 李忠林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