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年的周玉春,与共和国同年,他与新中国一起诞生、一起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的风风雨雨。70年来,他曾经意气风发地走过改革开放的如歌岁月,也走过蓬勃发展的电力征程。
说起他和“电”缘分,要从他1973年部队转业后到了原滇西电业局工作说起。那时物质匮乏,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但周玉春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与工友一同坚守在电力一线。谈起自己的父亲,周玉春的女儿说,那时候记忆里留存的影像都是爸爸和一群叔叔出去工作,回来时总是满身泥泞。闲暇时他们一起畅谈理想、解决工作难题,吃饭时大家围成一桌,吃得很是酣畅淋漓笑容满面。
1993年,周玉春作为临沧供电局第一批筹备人员,离开了滇西那片他熟悉的土地,来到了临沧。那时的周玉春已经44岁,还是和一群老同事义无反顾的到一个新的地方从头开始自己的事业,他说,当兵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吃苦耐劳。他和同事们从一清二白、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电网基础薄弱、临沧严重缺电的局面。周玉春的女儿还记得,因父亲工作调动去临沧的时候她刚读初一,道路崎岖难行,过了一座山又是一座山,到达目的地已经入夜,没看见想象中的灯火通明,当时心里就有些失落,可父亲看到子女们到来很是高兴,还哼唱着《潇洒走一回》的歌曲来迎接他们。
1993年11月,临沧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北郊变投运;1994年12月,云南电网和临沧电网一次并网成功;1997年2月,临沧第一个220千伏变电站临沧变投运;2008年8月,临沧500千伏博尚变电站、开关站投产运行;2014年,临沧电网实现一区七县“全覆盖 一张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那时候各县之间路途不怎么通,去勘查、调查的时候有很多地方要走很远的路才能达到,少数民聚居地方我们听不懂人家说话,只好一直微笑,当地人热情的端来酒还以为是水,刚好走得口干舌燥一口喝下去,直接就躺倒了,”周玉春说每每说起这些,总是激情振奋,他的孩子们就听得津津有味。
周玉春的女儿说,刚到临沧的时候是父亲出差最多的几年,有时候几个星期,有时候一个多月,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父亲几面,他每次回家都会显得很疲惫,但他却仍然眼睛发亮地告诉懵懂的女儿,又一个变电站站址勘查完成开工建设了,又一条高压线路铺设完成了,又一个“无电村”通电了……虽然她还不懂对于严重缺电的地方这些建设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可是从父亲难以掩饰的自豪话语让她一直觉得与有荣焉。
最终,周玉春的女儿也追寻着父亲的足迹,走进临沧供电局这个大家庭,继续父亲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如今,周玉春已是古稀之年,而他的女儿也过了而立之年。再回首,临沧供电局供电区域已经覆盖1区7县,供电面积2.4万平方公里,供电客户数达81万余户。运行维护500千伏变电站2座,其中变电站1座,串补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0座,35千伏变电站78座,变电总容量4174.75兆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08条,共 4020.33千米。当年的薄弱电网已经进入超高压、大电网时代,当年的试验田已经成为了一颗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那些和周玉春奋战的战友、工友们,都可以在无愧无悔地再次吟唱那首老歌《潇洒走一回》。
云南网通讯员 阿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