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临沧凤庆县红塘村:一根承载千年茶文化的琴弦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9日 16:42:00  来源: 云南网

临沧凤庆县红塘村

从凤庆县城出发,茶马古道分北道、“迤方”,北道即顺(顺宁)下(下关)线,红塘村就在北道上,609户人家,像星星般诗意的洒落在5600亩茶园中,成为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南来北往的马帮,沿着红塘村的红木村、塘报营、马力坡,经鲁史古镇,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茶马市场、销往康藏……一路喧嚣,一路繁盛,一路驼铃,一路马蹄,从此,茶马古道一头挑着凤庆人的柴油盐酱醋茶,一头挑着大山之外沉甸甸的梦想。

这是一根承载千年茶文化的琴弦,只要你轻轻一拨,你就能听到厚重的历史回音。

临沧凤庆县红塘村

当年揉茶的木桶,还珍藏在一个叫做大摆田的初制所里,只是当年飞转的木桶,已经褪去了原有的光辉色彩,唯有斑驳的桶边,依稀还能辨别出毛主席语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水拉机的辉煌历史,正随着人们的记忆,慢慢老去,变得慵散而黯淡。

大摆田初制所是凤庆县最古老的茶叶初制所之一,被人们叫做“马屁股房屋”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中西合璧的门楼、门廊,闪烁的红五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成了特殊年代的“门脸”, 让人感受到这座建筑在当年建设时的那种特殊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争滇红标兵;鼓冲天干劲”的标语,呐喊出当年凤庆人制作滇红茶最为特殊的印记。

临沧凤庆县红塘村

静静地行走在古道上,千年的人行马踏,早已把古道瘦得光亮,夹道的蒿草,还在疯长,岁月的风将古道慢慢裁剪,叮当千年的驮铃声,再也没有听见。

徐霞客是明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39年农历八月初从永昌(今保山)经右甸(今昌宁)进入顺宁(今凤庆)的锡铅(今习谦)的,在红塘村的历史上依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徐霞客游记》记载:“……又东北下七里,盘一冈嘴。又下三里,有一二家当路右,是为塘报营。

临沧凤庆县红塘村

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

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当年,徐霞客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顺下线,从凤庆出发,经红塘村,过漭街渡,夜宿鲁史,渡黑惠江,取道巍山。徐霞客游记中的塘报营,就是现在红塘村的塘报营自然村,当年只有一二户的塘报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农民致富后让小洋楼在这里拔地而起。青茶山作绿化,清泉为饮水,鸟鸣伴晨曦,好似世外桃源。

红木村小组的茶马古道依然保存着曾经的模样,而今,这条古道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像一个蹒跚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旧时的繁荣。清脆的驼铃声已经远去,深深浅浅的马蹄印,磨圆坚硬的青石,踏破山路沟坎。

屏息聆听,注目凝视,面容憔悴的赶马人姗姗而来,把青春驮在马背上,在茶叶和盐巴的互换中,打捞充满梦想的日子。抚摸坚硬的青石,一种硬性的穿越深入心灵,而人的足迹,在茶马古道上已经成为过往云烟,就算把石头全部翻阅,也很难寻觅,但我坚信,人的足迹,会远远超越深深的马蹄印。

云南网通讯员 庄文勤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