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要闻 >> 正文
张珍荣:一腔热血献教育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1日 10:10:45  来源: 云南网-临沧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张珍荣:一腔热血献教育

  37年的教育生涯,使精明能干、信心十足的张珍荣额头布满了皱纹,头上也长满了白发。这一道道皱纹、一根根白发,不知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父母亲病故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爱人生病不能在身边照顾等等,但他都无怨无悔,一直勤勤恳恳地、默默无闻地干着教育工作。他常说:“作为一名教师,做事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党和人民!”

  张珍荣,1949年5月1日生于云县忙怀乡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而失去了到涌宝中学读书的机会。1966年3月,中央提出在农村开展半农半读学校(又叫耕读学校)的号召,年仅17岁的张珍荣在领导的支持、群众的帮助下,在本村办起了一所民办小学。在当时,既要参加生产劳动,又要组织学生上课,条件十分艰苦,每月集体给工分,国家补给五元钱。但张珍荣凭着一腔热血,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3年后,张珍荣老师被调到离家较远的村寨创办学校,成效显著。1971年转为公办教师,再次被调到离家更远的果园村,组织并依靠群众创办了果园小学。在果园小学7年间,张珍荣同当地群众一起挖地基,抬木材,砌墙上瓦,勤俭建校,团结群众、关心学生,时常拿出仅26.5元的月工资中的一部分为学生买书买笔,甚至买药治病。他克服种种困难,把起初借生产队仓房上课的果园小学办成一所有校舍、有欢声笑语的学校。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张珍荣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1978年他被调到高井槽学区主持工作。当时张珍荣的家乡丙茂小学,校舍破烂,教室紧缺,教学质量较差。1984年,张珍荣主动申请回到丙茂小学,组织师生,依靠群众,增建了159.8平方米的瓦顶土木楼房,改善了丙茂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也逐渐提高。1988年,张珍荣再次调到高井槽学区任校长,恰遇耿马“11·6”地震,本已陈旧的校舍倒塌,师生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张珍荣及时组织师生防震抗灾,昼夜巡视照顾老教师和学生,并组织年轻教师抢险自救。张珍荣也因此被临沧地区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1989年秋,张珍荣被调到忙怀乡中心完小担任校长。他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支持并参与教学研讨,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抓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狠抓教学工作,使学校工作得到全面提高。他还带领教师亲自建盖教师厨房,打围墙,利用节假日或课余休息时间修补教室、修理桌凳,为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节约了开支。当他看到有个别学生买不起书笔,冬天没有鞋穿时,就自己掏钱资助。曾经有3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他随同班主任到学生家把学生请回学校,及时掏钱并动员全校师生捐钱捐物,使3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94年建盖京剑希望小学教学楼期间,他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就连寒假过春节都没有回家,在学校坚守岗位抓基建。多年来牺牲了无数个休息日,但没有向学校和上级要过一分加班费,一直默默的奉献着、坚守着。1990年被云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德育工作者”;1994年9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他“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荣誉称号,同时被云南省人事厅、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云南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然而,张珍荣却把党和人民授予的荣誉,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把每一个成绩看作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记者 陈灿坚)

责任编辑:毛雪勰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