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要闻 >> 正文
党组织当好“吸铁石” 各民族在脱贫路上携手同心不掉队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4日 21:13:00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双江县各民族在党组织带领下,实现思想融通、文化融汇、组织融入、感情融洽、发展融合,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走出了一条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双江之路”。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7.9%降至目前的0.7%以下,拉、佤、布、傣各民族贫困发生率均降至0.8%以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通过省级初验,报国家民委复核。

  优化攻坚队伍,实现干群“联通”。加强选拔配备,注重用少数民族干部做少数民族工作,实现情感交流零距离、工作沟通无障碍。一是把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每年以20%左右的比例定向招录拉、佤、布、傣族考生,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让“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挚”的少数民族干部当主官、挑大梁。目前,全县6个乡镇有5名少数民族正职,县直部门有18名少数民族正职;坚持政治标准,把农村最有本事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锻造成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骨干力量。二是让派到一线的干部会做民族工作。近年来,双江县三分之二以上干部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为确保干部与各族群众无障碍沟通,在组建工作队时充分考虑民族结构,每个村至少安排3名熟悉脱贫攻坚政策,熟知当地民族习俗、历史与现状的少数民族工作队员,确保沟通交流不犯“禁忌”,有共同语言。三是“双挂双承诺”把干部群众融为一体。对少数民族贫困户实行1名少数民族干部具体挂,1名科(处)级领导干部联合挂的“双挂制”;干部在政策落实、安居房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向群众承诺,群众在尊师重教、移风易俗、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等方面向村“两委”承诺,目前已承诺8.6万件,履诺8.5万件。

  推动文化交融,实现民族“联心”。双江素有“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的美誉,双江县坚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多元民族文化在脱贫攻坚中迸发出了新的生命与活力。一是在文化交流中增进情感认同。在农村,充分发挥村组活动场所的综合功能,为各族群众搭建交流平台,各族群众劳动在一起、娱乐也在一起,佤族学会了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布朗族学会了傣族的孔雀舞,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在城区,每年泼水节,城里的傣族都会敲锣打鼓到城边迎接周围其他民族群众一起进城过节。其他民族过节也会相互邀约,相互串寨,交流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校,编创了拉、佤、布、傣民族韵律操,把各民族的经典旋律、舞蹈动作融为一体,在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推广。深入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各族群众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在文化传承中增强脱贫信心。借助拉祜族火把节、佤族新米节、布朗族插花节和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庆文艺展演,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自编自创了一批反映当前发展和党的政策的民族歌舞节目,注重挖掘当下价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每年都到贫困村寨开展巡回演出100多场次。三是在文化产业中增加收入。坚持把茶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提升民族特色旅游村寨6个,建成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6个,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1个,实施国家旅游扶贫重点项目5个,聚点成线,连线成面,2015年以来年均接待游客数、文化旅游总收入增幅均在25%以上,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

  搭建互补平台,实现产业“联营”。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耕作水平不同、产业发展基础不一的实际,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发展模式,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把各族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沙河乡允俸村是佤族、傣族等多民族杂居村,佤族群众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傣族群众以发展水稻、水果、蔬菜等产业为主。为切实解决产业“小散弱”问题,村党组织召集各民族“头人”、致富能手共同规划产业,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管理运行中,傣族群众历来善于做生意,主要负责加工、销售等工作,佤族群众主要负责产业基地的种植管理,默契地形成了“傣族闯市场、佤族做基地”的优势互补格局。在双江县,像允俸村一样的合作社有311个。通过持续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50万亩,2017年农民人均茶叶收入、人均烤烟收入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129 个县(市、区)第16 位,各民族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基础不断夯实。

  推广六个共同,实现发展“联动”。在党建扶贫“双推进”中,双江县沙河乡景亢组创造了“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经验,在全县范围推广,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各族群众在实践中丰富扩展了内涵,在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有效联动。一是安居房建设联动。在村党组织引领下,各地广泛成立建房理事会,统一采购钢筋、水泥、砖块、石料等主要建材,统筹调配使用脚手架、抽水机、管子、电表等建筑物资,自愿换工,集体劳动,户均可节省建房成本2.5万元左右。各族群众相互帮忙盖房子,既加快了建房进度,也学到了建房技术,全县增加了一大批乡土人才。2014年以来,双江县共完成旧村改造243个,易地搬迁点建设28个,完成民居房改造24170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二是教育扶贫联动。双江县各级党组织坚决不让少数民族青少年“输在起跑线上”,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带动,让少数民族青少年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义务教育成绩连续多年处于全市前列。邦丙乡南协村是个布朗族、佤族杂居村,佤族群众历来重视教育,在外工作的干部有23 人,在读大学生有18人,按人口比例计算,佤族在外工作的干部和在读大学生,是布朗族的6倍。针对这一情况,村党组织和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群众会等渠道,让佤族大学生家长现身说法,帮助布朗族群众转变教育观念;请寒暑假回家的佤族大学生参与控辍保学,协助村干部、教师一起到布朗族学生家中做工作。在佤族群众的带动下,布朗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较大转变,中小学生无人辍学,考取大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三是健康扶贫联动。2014年,双江县率先在全市完成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一般的疾病,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邦丙乡布朗族村医李红平原先是大南直村村医之一,丫口村标准化卫生室建成后,没有合适的村医,村党总支专程请来了李红平。为能安心给群众看病,李红平把妻子、孩子带到丫口村一起生活,丫口村的群众提到他就竖大拇指。像李红平一样的村医,双江县共有184人,他们战斗在健康扶贫最前沿,在与各族群众朝夕相处中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引导贫困群众改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健康意识。近年来,双江县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101个,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市首家“二级甲等”医院,被列为全国500个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重点建设医院,各族群众在县内就能享受到较好医疗服务,次均住院费用为全市最低,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建立振兴理事会,实现村事“联治”。双江县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有较好的基础,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法先进县”。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双江县持续用力,积极探索和创新村级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在各自然村全面建立乡村振兴理事会,把农村各类人才聚集到党组织周围。勐勐镇千福村是一个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多民族杂居村,被称为“小版双江”,村里的拉祜族群众真诚好客,但有的群众喜欢喝酒,醉酒吵闹的情况时有发生;佤族、布朗族勤劳勇敢,但有的群众凡事喜欢“叫魂打卦”,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傣族群众开放能干,但婚丧嫁娶“套理数”繁杂,相互攀比礼金,影响了社会风气。市委出台《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意见(试行)》后,千福村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由各民族的“头人”担任理事会成员,让各民族最有威望的人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商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事情,改变各民族各吹各打状况,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文明新风不断养成。目前,像千福村这样的振兴理事会,双江县已组建了551个,村村寨寨的“头人”、能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临沧市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