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要闻 >> 正文
云县脱贫摘帽“三部曲”之三:打牢基础选准产业奏好交响曲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 10:54:16  来源: 云南网-临沧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打牢基础选准产业奏好交响曲——云县脱贫摘帽“三部曲”之三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脱贫攻坚的目标,也是关键。

  云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两大战役,让农民既能安居,更能乐业。

  完善公共基础:提升精准脱贫底气

  住房保障始终是云县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家住茂兰镇安乐村荒田组的李鹏胜一家住的地方几年前开始滑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现在一家人住进了漂亮安全的新房,他说:“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却实现了,我们一家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我家老房子距离现在居住的这里7公里,几年前老住址开始出现滑坡,心里想着,如果有钱了就在山对面买一块不滑坡的地,盖间简易房住。想不到幸福来得这么快,现在住进了新房,水电路一应俱全,交通便利,有学校、卫生院、文化站、超市……”提起如今的生活,李鹏胜脸上满是笑容。

  与李鹏胜一样,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得到易地搬迁项目的惠泽,离开自然条件差的山村,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安家,从此,告别贫困、走向富足的群众还有很多。

  搬迁后如何脱贫致富?安乐村支书罗建军告诉记者,安乐村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与旅游村寨建设有机结合,采取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民居统一规划、农户自建的方式建设,新建的村庄干净、整洁、配套宜居。当前,村里正积极盘活自然生态资源、彝族民俗、茶马文化、特色饮食等资源,鼓励发展农家乐、民宿、餐饮、娱乐、农事采摘等旅游项目,引领群众通过发展宜居、宜游产业来脱贫致富。以前在村民看来似乎遥不可及的小康生活,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不久的将来村民的收入还将继续增加,易地搬迁的成效也将日益凸显。

  近年来,云县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原址拆除重建、加固改造、政府兜底建房等方式,重点实施“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同步采取建新房、改危房、拆旧房等方式推进“非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改善农村住房,达到户均有1间安全、稳固住房的目标。2009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0269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省级三年行动计划383户1690人,易地搬迁在改变居住环境的同时,正改变着周边群众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为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础保障,云县坚持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着力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完善农村路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加快通畅公路建设和断头路、瓶颈路段修复改造。建成乡村道路通畅工程1500多公里,构建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村组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解决了“出行难”问题。加快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人畜饮水工程1727件,覆盖农村受益人口39.54万人,建成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实现贫困户通水入户率达100%,解决了“饮水难”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构建高效安全的农村电力供给保障网络,供电保障能力和供电质量大幅提升,解决了“用电难”问题。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无线网络覆盖”工程、行政村通光缆和4G无线网络工程,实施“互联网+扶贫”行动计划,贫困村广播电视、宽带互联网、4G无线网络覆盖率均达100%,解决了“通网络难”问题。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让农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大变样,我们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优质生活条件。”云县老许村支书张正德颇为感慨。

  发展特色产业:撬动增收致富支点

  贫困户要脱贫,产业是支撑;扶贫帮困,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

  大朝山西镇文物村地处高寒山区,适宜产业少,产业发展难度大,多年来一直没有支柱产业支撑。

  2009年,临沧市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回家创业的严顺值利用所学专业在家办起了养鸡场,2013年转向生猪养殖,并与村“两委”共同组织成立了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用自家养殖场的现有资源和自身养殖技术帮扶村民共同发展养殖产业。如今,合作社有社员85户,包括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严顺值的带动,村“两委”的引导,文物村的农户摒弃传统庭院式散养粗放的养殖模式,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服务”的原则,采取镇政府每户扶持4头能繁母猪和4头商品猪,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新路让农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

  文物村以“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云县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模式之一。 云县通过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电商+贫困户”等经营帮带模式,形成产业致富联合体,夯实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构建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全县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27个,其中,种植业类313个,养殖业类119个;共有5413户非贫困户带动10563户贫困户,129户龙头企业带动7751户贫困户,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同时,配套“55111”帮带政策,通过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扶持每户贫困户产业发展循环资金5000元,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在每户贫困户中培训科技致富能人1人,确保每户贫困户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使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2017年,全县19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突出特色产业帮带、突出股权收益帮带、突出转移就业帮带等三项帮带重点,不断整合行业部门的资源和资金,把不同系统的“扶贫溪流”汇集成统筹扶贫的“汪洋大海”,以此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稳定群众收入。

  如今,围绕脱贫找“思路”,围绕产业找“门路”,围绕增收找“出路”,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全面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通过挖掘资源禀赋、夯实产业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以资源为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向群众“输血”变为帮群众“造血”,把“帮困难”变为“促发展”,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云县已构建起“乡乡有项目、村村有产业、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脱贫摘帽,既是脱贫攻坚的目标,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云县县委书记李明奎说,尽管摘了帽,但劲头不能松,精神更不能懈怠。要始终保持攻坚态势,继续落实帮扶政策,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未来几年,云县将聚焦未脱贫人口和已脱贫人口巩固两大任务推动脱贫攻坚由“打赢”向“打好”提升,由“脱贫”向“致富”跨越,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云县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走得愈加铿锵有力。(记者 阮海燕)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