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季,称临沧市双江县忙糯乡小坝子村是“雨洞村”一点不为过。
近日,记者在双江县走访华能帮扶情况时,在小坝子村就切身地感受到了电闪雷鸣、随时下雨,不分场次的“雨洞村”真容,体验了一把“双江县穿衬衣,小坝子村裹裘”的境遇。不过,华能帮扶已经脱贫的小坝子村面搓寨拉祜族55岁的李娜期说的一句话:“外面大雨不怕,进屋就是天堂!”,令人感动欣慰,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里的贫困户从曾经的土坯房、四面透风的竹笆房搬进新居脱贫的幸福感。
小坝子村位于忙糯乡西北部,东与忙糯村相连,南与大文乡相连,西与勐勐镇相连,距县城44.5公里。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53户1556人,是一个以汉族、拉祜族为主的聚居村,其中建档立卡户有166户610人。全村国土面积25.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3亩,全村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马铃薯、烤烟、蔬菜、核桃、茶叶等为主;养殖业以牛、羊、生猪、蜜蜂等为主。
谈起小坝子村翻天覆地变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袁忠良感慨颇深。他说,他的老家就在离小坝子村一公里多的新寨,之前在外上学的那几年,每次想到回老家这条路,一到下雨天就根本无法通过,泥浆裹到脚脖子,他就发憷。
5年前他考取小坝子村的村官,起初进村入户困难,下雨天老百姓根本出不了门,就更别提农副产品拉到外面卖了,贫困程度可想而知。这几年通过宣传党的好政策,又得到华能澜沧江公司真金白银的帮扶,他见证了村里从土坯房、挂墙房、竹笆房建成砖瓦房,泥泞的道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骑着摩托去种地,原来拉不出去的农副产品现在也能顺畅出行到县城和外地。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幸福来得太突然,想也想不到啊!”他表示,现在各项政策好,集团帮扶力度大,新房有了,道路通了,产业兴了,很多在外面打工的人都想回来家乡发展。
小坝子村的雨时断时有,忽大忽小。记者在双江县城穿着衬衣还觉得热,在这里便感受了冬天的气息。
穿着村干部临时找的一件大棉袄走进56岁的张老保家客厅,只见屋里家电齐全,沙发用具和城里人没什么分别,聊起家常才知道,他家一家5口,大女儿出嫁嫁到临沧去了,两个儿子一个在昆明打工、一个在广东打工,家里就只有他们老两口。
2017年过年前他家就从挂墙房搬进了新居,华能帮扶资金给了他2万元,他贷款6万又自筹了一点建起了这2层3室1厅120平方米的房子。家里有耕地16亩,主要种植马铃薯和莲花白,养了2头牛、6头猪,还有20多只鸡,他表示:“现在日子是好过了,不但脱贫还想着致富呢!”
待要出门时,屋外又是一阵大雨,坐在沙发一旁的张老保媳妇李娜期不紧不慢的说:“不急,不急,再坐会,外面大雨不怕,进屋就是天堂!”
再看看墙上贴着的大红色“共产党员户”标志的老党员张明元家,今年53岁的张明元和去年转正成为新党员的儿子张武华一家的小洋楼现代喜庆。据了解,他的儿子上个月才结婚办了喜事,大红喜字还贴在门前和客厅,喜庆劲和洋溢在一家三口脸上的笑容无不体现着幸福二字。
张明元说,因为穷,两个女儿早些年就出外打工远嫁到了江西,老伴6年前又生病,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前家里住的是土坯房,再加上老伴生病治病欠了不少钱,今年26岁的小儿子张武华原来一直在义乌打工,前年搬进新居才回来。“现在政策好了,华能帮扶资金为我们建了新房、修了路,儿子也申请转正入了党,回村发展致富又跑起了运输,上个月8月3号才办了喜事,今天刚刚满一个月。两个女儿上个月也回来了,一家人团圆团聚了。”
家里装修现代,连客厅独具风格的青石板茶几都是张明元和儿子在山上采来石料请人切割制作的。说起这些,张明元满满的幸福洋溢在脸上。再看看圈养的十几头小香猪和羊,还有地里种植的马铃薯、莲花白,以及村上产业帮扶的各项新举措,这日子能不“芝麻开花节节高”嘛!
要说村上的产业,就非这里独具特色又好吃的马铃薯莫属了。
小坝子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河流过,带来大量沙土,形成一个山间小盆地。这里平均海拔高2050多米,气候寒冷,光照充足,雨水充足,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是性喜凉爽、耐贫瘠的马铃薯生长的理想之地。
早前,就为了产业扶贫方面,华能澜沧江公司驻县扶贫干部詹虎跃就没少跟村上干部实地调研、讨论,最后确定立足小坝子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突出特色选产业、突出市场选产业、突出绿色选产业”的总体思路,因村因户谋划好脱贫产业,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建立产业发展进村到户机制,既抓好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又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短平快”产业,充分发挥小坝子绿然高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以产业效益支撑村民收入。华能澜沧江公司支持的产业发展资金20万元投入合作社发展马铃薯产业,切实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发展马铃薯及莲花白特色产业,2018年小坝子村委会蔬菜产业预计总产值为840万元,总利润676万元,可实现人均纯收入为4320元。
房子建了、道路通了、产业兴了,百姓安居乐业了,小坝子村村民在村口立了刻有“华能帮扶点——党的光辉照边疆、齐心脱贫奔小康”的纪念石,这是历史的印证。
谈到下一步发展,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袁忠良还和公司驻县扶贫干部詹虎跃商量,考虑利用当地雨季长、雨水多,气候冷的特点,针对这小坝子村“头顶三碗水”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利用水塘多的特点养殖冷水鱼。也许不久的将来,小坝子村“雨洞村”可以更名为“鱼洞村”喽!
云南网通讯员 史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