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临沧频道 >>  头图 >>  正文
传承优秀文化 留住乡村记忆
沧源“村史室”成为思想文化教育新阵地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4日 09:50:26  来源: 云南网-临沧日报
分享至:

  沧源佤族自治县以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支撑,按照“一村一室”“一村一品”,在93个村(社区)建成“村史室”,实现“村史室”全覆盖,积极搭建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平台,向群众和外界宣传展示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  

  高起点谋划,全面动员部署。以下发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层层抓落实、会议部署等方式,明确村史室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狠抓“村史室”全覆盖工程建设。发挥乡(镇)党委、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挂包帮单位(部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坚持“传承民俗文化、尊重民众意愿、突出村屯特色、推动乡村建设”的原则,突出特色,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合理规划。  

  严标准建设,全面保障落实。按照相对独立、有足够空间、便于管理使用、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则,利用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科学合理布局“村史室”,力求做到节俭实用接地气。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与“内部交流学习”的方式,相互学习借鉴建设经验。在从县管党费中为每个村(社区)列支专项经费的基础上,通过部门包抓、乡村自筹、群众参与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和实物,为建设好“村史室”提供保障。  

  高效率推进,展示民族特色。结合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也是革命老区县实际,各乡(镇)、村(社区)通过翻阅史料、走访高龄老人、邀请村民座谈,充分听取民意,组织开展村民说村史、议村史、编村史活动。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向群众征集各类老照片、历史实物和资料信息,并鼓励村民为乡村文化建设捐献具有代表性的老物件,进一步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村史室”建设,共同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的生动局面。  

  高质量落实,突出亮点特色。以召开专题部署会、座谈讨论会、工作推进会与巡查督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建设取得实效。全县93个村(社区)“村史室”以“村容风貌”为总揽,分设“村史沿革、民俗文化、典型模范、铭记关怀、荣誉成果”等单元,以文字描述、文化遗存、实物展示、图文并茂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村情村史、风俗民情、地方名人、村规民约等本土文化和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农村经济社会取得的翻天覆地变化,使村史室建成集“陈列、教育、文化”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教育基地。  

  抓思想教育,增强担当意识。在建立村史室日常管护机制,做好物品登记造册及保护、观众接待登记管理工作的同时,发挥“村史室”思想文化阵地作用,利用“六一”“七一”等时间节点,组织村组干部、支部党员、学校师生等参观学习,不仅让广大群众了解村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从“贫困村”到“脱贫出列村”的发展蜕变,珍惜眼前生活,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各级各部门参观学习“村史室”361场次,受教育人数达3980人次。 (特约记者 赵淑芳 通讯员 李薇 周露)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