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临沧频道/ 要闻
临沧市创建全省第十届双拥模范城“临沧样本”
2018-06-07 14:18:44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各族人民把视军人为亲人,动真情,办实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开展双拥工作,以创建省第十届双拥模范城为抓手,谱写出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的临沧篇章,创造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临沧经验”“临沧样板”。

我市坚持做到“五个纳入”,即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全民国防教育重要内容,纳入党政军领导政绩考评内容,纳入部门和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融合发展做到“六个共同”。即对双拥工作的制度规划共同研究部署,重要活动共同组织实施,工作落实共同督促检查,完成任务情况共同总结讲评,先进典型共同表彰奖励,出现的纠纷共同协商处理。召开全市双拥领导小组会议,对创建第十届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工作作动员部署,对双拥成员单位落实创建任务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抓好拍摄一个专题片、编辑一本画册、编辑一套资料、撰写一个专题报告、撰写一份申报事迹材料“五个一”工作。组织开展推荐全省第十届双拥模范城(县)和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及个人,市双拥领导小组推荐上报创建双拥模范城(县)5个,爱国拥军模范单位3个和爱国拥军模范个人3个。

我市创新双拥工作宣传载体,创办融电视、电台、报纸、刊物、新闻网、微信公众平台、手机报、APP客户端“八媒体联动”宣传平台《佤山鱼水情》军地双拥专题栏目,广泛宣传双拥工作的典型经验和特色亮点。采取设置“双拥一条街”、播放双拥歌曲、设立“军人优先”“军人免费”标牌等方式,在市政繁华地带、公园、乡村等融入双拥文化元素。全市有标志牌15块29面,双拥宣传牌46块92面。依托班洪抗英纪念碑、滇缅铁路遗址等2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知识竞赛、朗诵书画等活动,把先进文化、军营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军营特色、边疆特点的双拥文化品牌。

军地探索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临沧路径”。将巩固民族团结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县(区)成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市边防委、临沧军分区与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结成“联教联研”对子,成为全军第一家与国防大学建立联教联研关系的师级单位。抓好军地人才储备融合,把培养部队需要人才纳入地方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乡(镇)武装部部长和基层专武干部纳入地方干部骨干队伍建设,建成“青年民兵之家” 245个,77个乡(镇)武装部长兼任副乡(镇)长。依法开展新兵征集工作,抓好士官直招和国防生招收培养,在边境95个行政村(社区)推行军官兼任村官制度。

2015年以来,我市先后为部队补助经费15000多万元,为部队解决粮油水电燃料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驻临部队官兵的战备训练条件和工作生活条件,为部队执行任务当好后盾;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拥军慰问团187余个,慰问驻军438余场(次),发放慰问金1200多万元。

2015年以来,接收安置退役军人安置率100%,兑现自谋职业退役士兵补助金,兑现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地方一次性经济补助,完成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连续12年位于全省前列;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提标政策,按时发放优待抚恤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为优抚对象解决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慰问优抚对象;接收安置计划分配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随迁随调家属,军人子女优先入托入学,创下连续19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军转干部安置接收任务的佳绩;组织开展随军家属和退役士兵就业专场招聘会,每年在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划出5%的专项名额,定向招录驻临部队干部未就业随军家属,先后有120名军嫂走上工作岗位,被《解放军报》称为“临沧样本”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机制不断拓展。

记者 贺玲(临沧日报)

责任编辑: 乐诚弘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