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临沧频道/ 县域经济
云南沧源:创业帮带显成效
2018-05-17 11:43:5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全婧 通讯员 赵淑芳 彭雁 叶晓萌)“刚开始不懂技术,养的鸡死了一半,亏了好多钱,后来加入合作社,积极学习养殖技术,成活率高了,养殖规模也扩大了,还雇人帮忙看管,也能自己带着村里人一起发展林下养殖。”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刀董村被带动致富的一个养鸡大户鲍安拉认真地说,去年仅靠养鸡就挣了20多万元,作为党员还带着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林下养殖,有户贫困户去年8月开始发展林下养殖,目前收入就达6万多元。”

自沧源启动“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计划以来,全县涌现一批带头创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出党群合力共创、决战脱贫攻坚的新景象,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刀董村与缅甸接壤,与中缅边境的直线距离仅一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落后为一体的边境村寨。村内以佤族聚居为主,全村432户16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633人,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种植玉米、水稻和茶叶。

为摆脱贫困,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刀董村“两委”紧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做文章,对当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刀董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千方百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14年9月成立的刀董村林下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以市场为依托、群众增收为目的,采取“经济实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生产设备入股、资源入股、技术入股、人力入股的方式,积极带领当地群众发展林下种养殖产业。发展初始总投入资金30.75万元,成员76户,共有鸡舍建筑30个,孵化器4台,土鸡2000羽。

刀董村采取“产业大户+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互惠联营模式,通过外出考察、技术指导、养殖培训、管理制度规范化,大力培育脱贫产业,着力提升产业规模、产品质量等,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规模化。以生态为卖点,注册刀董村“林跑鸡”、“山捡蛋”商标,在县城开设专卖店进行定点销售,并与县城餐饮、酒店签订购销协议,不仅保证了销路和市场,还更好地带动群众发展。截止2017年底,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已增加到222户823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合作社累计销售土鸡12000多只,销售鸡蛋5000枚,销售鸡苗3900多只,总销售额86.6万元。2017年末,刀董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648.72万元,人均纯收入9597元,村集体收入达19万元。

合作社不仅发挥引领作用,培育了大批养殖户,也为该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林下生态鸡养殖带来红利的同时,刀董村还发展养蜂(土蜂、葫芦蜂)、木耳种植等产业。

“现在政策那么好,买猪苗政府补助一半,合作社和养殖大户还挂钩帮扶我们,今年新建200平米猪圈,打算跟着养殖大户学养猪,也要多挣点钱把日子过好。”建档立卡贫困户鲍丽红说,前些年村里没啥产业,全村有40%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近几年看着村里人都挣钱了,大家都回来创业。

通过贷款贴息“帮”、政策项目“提”、技能培训“育”、帮带结对“扶”等措施,一大批未富到致富、先富带后富的能带头发展的党员“小细胞”正催生着,特别是实行每名党员帮带至少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和决心,从而助推着沧源产业发展的“大裂变”。截止2017年底,沧源全县培育222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帮带群众2607户,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开展技能、技术等创业培训35期6682人次。

责任编辑: 王胤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