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临沧频道/ 要闻
沧源创新举措强阵地固边防
2018-02-24 09:05:5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沧源自治县以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为载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和阵地建设,聚民心,兴产业,固边防,为全力推动沧源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边疆民族稳定和睦、祖国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补钙铸魂,筑牢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委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干部考核,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坚持理论武装头脑,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和单位(部门)为单位,抓实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学、深入学工作。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教育工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做好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在组织专题讲座、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组建佤乡宣讲团,利用佤汉双语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并运用民族语言翻译十九大精神,依托农村电影放映小分队,宣传到村村寨寨。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为载体,全县各级各部门集中开展一次研学并深入基层、挂钩村和挂钩户进行宣讲,县处级领导和县直部门领导到挂钩乡(镇)、挂钩村开展宣讲活动,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作用,采取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的方式,加大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和基层文艺团队作用,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广大群众更容易记住、记得牢。2017年来,全县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和宣讲活动971场(次),参学44399人(次);开展文艺宣传23场,受众11500人(次)。
  固本强基,筑牢凝心聚力的“铁堡垒”。把村组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围绕“十有”标准,通过上级补助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投工投劳一点的方式,对建设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倒逼工程进度,实现93个行政村(社区)活动场所全覆盖、建成近700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做到“村村有阵地,寨寨党旗飘”。全面推广“红色驿站”“红色超市”为一体的活动场所管理运行模式,积极把党员活动室建设成党员之家、文化之家、议事决策之家和驻村干部之家。加强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站点建设,实现办事方式“从群众跑到干部跑、从干部跑到网络跑”的转变。加快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完善活动室、篮球场等硬件设施。同时,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边境文化长廊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和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等活动,边境民族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管控。积极打造具有沧源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道、主题村、主题广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盘活集体资源和资本,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采取“经济实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集体经济+公司(大户)+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和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实施“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计划,引导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倾心助力,筑牢强基固边的“生力军”。深入实施“先锋模范”“战斗堡垒”“阵地建设”“党员关爱”党建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以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为载体,选派247名县、乡干部驻村,发挥好“第一书记”作用,带领群众兴产业、搞建设、谋发展。实施关爱老党员和困难党员行动,在建立党员临时救助金的基础上,定期走访看望或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将农村年轻党员和青年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培养对象,优先选入村组干部队伍。遴选出222名致富带头人,帮带群众2369户,通过资金、技术帮扶,为所有党员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基础。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熟悉情况、知晓发展历程、熟知民风民俗、积累丰富经验的优势,组建以“五老”人员为重点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县所有边境村配备武装干事,组建民兵应急分队,配备界务员,在乡村成立治安保卫委员会和联防队,在村组配备护村护寨队,实现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良好局面。
  防宣并举,筑牢强基固边的“安全线”。按照联训、联勤、联管“三联”活动要求,建立党政军警民联动机制,选派45名军警担任边境村党建指导员,在村组活动场所设立边境维稳工作站,形成“军地”“警地”双向联动机制。建立以5户至10户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推选出一名“联长”,负责本单元的邻里纠纷化解调处的群防群治推动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村民自治。与周边官方和民间建立互访机制和各类会商会晤机制,不断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交流,农业、卫生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宽。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和“自强、感恩、诚信”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两勤”“两诚”教育、“两技能(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教育培训和以“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解放前后我们“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为主要内容的“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等,教育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建立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榜”,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十提倡十反对”等移风易俗宣传普及、评先推优活动和文明村、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工作,在全县上下营造从德向善、积极进取的社会环境。

        特约记者 赵淑芳 通讯员 郑泽莲 彭雁 (临沧日报)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